“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银行世家三代人讲述发展与传承
在青海银行有这样一户人家,祖孙三代都从事银行工作:谢自强1974年进入青海省农业银行工作,其妻子梁金玉1978年进入青海省农村信用社工作;女儿谢宏梅1996年成为西宁城市信用社员工;外孙女苟智卉则是2014年进入青海银行工作的新生一代。一家三代人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见证了金融事业的变迁和发展,并书写了银行人一代传承一代的那种敬业廉洁的人文精神。
古稀老人:始终要“执事敬”
在西宁市南山路阳光小区居住的谢自强、梁金玉老两口儿都已经年过七十,两位老人全程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也是改革开放40年金融事业变迁与发展的见证者:
据二老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银行营业间里最特别的就是那噼噼啪啪响成一片的算盘声,老师傅们打起算盘干净利落,新入职的徒弟们看起来还真是眼花缭乱,面对师傅们真是一点儿自信也没有,只有苦笑安慰自己别怕慢慢学。经过长时间的练习,算盘水平终于达标时,又有了新的挑战,那就是手工利息计算——上世纪八十年代,手工计算定期储蓄存款利息时,需要熟记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各档次和各时段的利率。收钱、点钱、核对储蓄卡和储蓄凭条、登记存折,然后交由另一人做符合签字、签章、登记分户账,最快也要二十分钟。当时银行工作环境艰苦,冬天只有冒着烟的火炉子,每天一大早值班人员要来生火。工作人员不能随意离开工作岗位,所以当时的银行人早晨不敢喝水,只吃干粮,一坐就是一天,基本不说话,只是埋头工作,用心如止水保证工作的零差错。
谢老表示,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传统不能丢,本分不能忘。看着女儿、外孙女儿也陆续走上银行的工作岗位,他总是教育她们:无论何时何地,银行人一定要把钱当成纸一样看待,千万不能迷失自己。带着“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就如孔老夫子所说的,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历经巨变:客户成为上帝
谢宏梅是谢老唯一的女儿,她笑言,小时候,受父亲影响,等长大后想成为和父亲一样的银行人。1996年,已经26岁的谢宏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银行一员,直至今日,还在青海银行城西支行工作。
谈及银行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的巨大变化,谢宏梅感慨颇多:九十年代的银行比父亲那个年代已经变化很大了,有了计算机,大家开始热火朝天地学习计算机操作,很多师傅们原本在算盘上快捷如飞的手,到了键盘上却如胶柱击鼓,虽然艰难但是不见放弃,银行人坚韧不拔地精神在那个时候得到了充分体现,后来,“一指禅”“独臂神”等成为了很多师傅们响亮的绰号。那时一切要靠手工,银行门前经常是很多客户排着长队在等待。银行人每到月底、季末、年终,都要通宵达旦地加班,几乎见不到家人。如今,现代智能化设备和机具让客户与银行人同时得到了便利快捷,体验到了更加优质的服务。
谢宏梅体会最深的,是银行服务客户的巨大转变,那时候的银行人不太讲服务态度和礼仪,送给客户的仅是熟练的业务操作。如今,银行规范服务及礼仪是最重要的事儿了,对待客户也如上帝。正是这样的变化,银行等服务机构才比过去更有了人情味儿,国家繁荣昌盛后的民众才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今年即将退休的她,回忆起自己二十多年的银行工作经历时,说因为从小被父亲谢老要求做事必须负责人并且精益求精,所以对自己这二十多年的工作问心无愧,特别感谢父亲传承给她的这种老银行人的敬业精神。
新生一代:书写崭新篇章
在青海银行海湖新区支行营业室工作的标准“90后”
——苟智卉告诉笔者,从小在姥爷、妈妈身边长大的她耳濡目染着老银行人的故事和精神。2014年,进入青海银行工作的第一天,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卉卉,在银行工作要把钱当成纸一样看……”——这不是姥爷一直对妈妈说的话吗?特别小的时候,就熟悉了——妈妈话还没完,苟智卉就调皮地学着姥爷的腔调一字不落地说了下去……谢宏梅卸下了一脸的担心,欣慰地笑了。
苟智卉现在是海湖新区支行营业室大堂经理,她说:“我现在的工作环境和姥爷曾经的工作环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明亮宽敞的大厅,互动探索屏、智能导览、金融超市、手机互动同屏、二维码展示墙、贵金属互动展示柜、电子海报屏、青青机器人等十多类高科技智能设备和机具无时无刻都在给客户带来意想不到的快捷方便和服务,真不敢想象当初他们是怎么开展工作的。”
最让苟智卉对银行业变化体会深刻的是:近年来,走进千家万户的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等,使得人们的支付、消费以及理财方式也逐步由以现金为主,到使用银行卡、网上银行为主,再发展到现在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为主,移动支付让很多人出远门都不会带银行卡了。这正是体现了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苟智卉表示,虽然现在的工作环境和模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但是姥爷、姥姥及妈妈这两代银行人艰苦朴素、爱岗敬业的精神不能丢,需要新一代银行人去继承和发扬。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春风中成长起来的幸福的一代,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用青春和拼搏书写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