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手指间“捻”出了新希望

19.01.2017  10:34

  青海新闻网讯 小小“捻子”(酥油灯芯)看着不怎么起眼,别人还以为是掏耳朵的火柴棍,但它在海东市互助县丹麻镇新添堡村村民们的心目中却成了脱贫致富的小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周边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加工“捻子”行业中。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新添堡村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了城市,而在农村无法外出打工的富余劳动力及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渴望尽快脱贫的梦想愈发强烈。互助县丹麻镇新添堡村,是个没有任何优势自然资源及致富产业的贫瘠村庄,贫困一直困扰着这里的村民。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政府除鼓励和引导大批青壮年劳务输出增加收入之外,也动员留守老人和妇女在家从事“捻子”产业,农村妇女逐渐有了额外的收入。如今,“捻子”这一产业也渐渐成为新添堡村村民们致富的又一新途径。

  “我们家的山地全部都已退耕了,在家除了照顾儿子之外也没什么事,整天呆在家里看着人家盖新房,买小车,我心里急啊。现在我专门在家制作‘捻子’,制作起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看着电视也能做。一年下来,除去成本,纯利润还可以。”村民王梅说。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包“捻子”7元左右,一小包(一斤)棉花市场价12元左右,一般可制作18包“捻子”,除去成本纯收入114元,制作熟练的人一天可以做8包左右,一天可以挣50元左右,一年下来除去农忙的两个月,可收入7000至8000元,也有些人年收入能达到一万元左右。

  王梅告诉记者,她们村有300多户,每家留守的多为老人、媳妇和娃娃们。看到卖“捻子”能挣钱,很多人慢慢参与到了“捻子”加工行业中。刚开始的时候捻得不好看,销售渠道单一,卖得不好。十多年过去了,手艺熟练了,收购人也多了起来,卖得也好多了。“现在村里的女人们个个都是‘捻子’高手啊,就连娃娃们都会了。”王梅说。

  从该村收购“捻子”的经纪人李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她在家只是种地、哄孩子,几乎没有其他额外的收入,自从做起了“捻子”生意,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在各村收购“捻子”就是在西宁小商品市场销售“捻子”。提起“捻子”收入时,李女士高兴地说:“还可以,我家俩学生都是用‘捻子’供出来的。”

  据新添堡村村主任介绍,“捻子”主要以棉花和桔秆为材料,制作工艺简单,投资小、收益快、劳动量小,男女老少都可以制作,制作出来的灯芯主要供寺院使用。青海寺院数量众多,“捻子”消耗量比较大。现在以新添堡村为中心,上下几个村从事“捻子”产业的农户达1000余人,“捻子”加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特色致富小产业,村委会也有成立合作社的打算,最近正在进一步的调研协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