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畜牧”需克服“成长的烦恼”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畜产品经营者多了一条营销之路。近两年,主打生鲜的网店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与其他电子商务一样,“互联网+畜牧”的经营模式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旁观众多生鲜产品营销店的激烈竞争,让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客观甚至挑剔,畜产品的质量、新鲜度、口感和价格便成为左右销量和效益的关键。在这种市场生态下,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两极分化:不少以微商等渠道做熟人生意、区域销售的小规模经营者步步为营、收益可观;众多高搭平台、批量经营的商户却客源寥落、举步维艰。这恰恰反映出“互联网+畜牧”的深层次问题:
第一,产品选择和价格定位问题。畜产品同质化较为普遍,对仓储、运输、客户、产地等要求较高,这就要求经营者认真比较仓储、物流、资金等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谨慎地选择上架产品,并准确根据消费对象找准自身定位、设立价格区间。第二,物流保鲜问题。大部分远途配送的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克服冷链保鲜问题对不少经营者来说难以实现。第三,质量信任问题。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客户对生疏的网络畜产品难以建立信任,这就对网络宣传推介、口碑建立、客源培养提出更多要求。
在电商洪流冲击商品领域的当下,畜产品经营必须顺势而为、中流击水。虽然背靠实体产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但畜产品触网必须谨慎,一步一个脚印儿地突破“成长的烦恼”,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分一杯羹。
首先,应坚持受众人群区域化。小规模经营者应以本地消费者为主要目标,注重原产地农产品直销,克服传统流通环节烦琐、效率低、损耗严重的缺点,稳扎稳打。在宣传方式上更要有针对性,注重宣传的目标性和性价比,注重用户的逐步积累,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建立消费者信心。
其次,应注重平台建设集约化。注重地理性、地域性产品包装,培育并依托专门的复合型人才,提升销售网站或模块的建设和管理能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探索区域特色畜产品打包上网、整体销售,逐步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商”,提高产品抱团闯市场的能力。
再其次,凸显产品加工深度化。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突出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标准化、规范化,不断丰富产品形态,依托独特的口味和产品特性,不断提升客户认知度和满意度,以此提高品牌知名度,避免畜产品同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