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 启航“十三五”——奋进中的青海大学
前言: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5所对口高校的帮扶下,青海大学紧紧抓住“省部共建”“211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等重大机遇,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变,办学整体水平、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高,为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现代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简介
青海大学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对口支援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14所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27115人。其中,全日制硕博研究生1408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593人。
学校占地3003.97亩,建筑面积65.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7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64亿元、医疗设备6.67亿元;图书馆藏书159.16万册。设有医学院、附属医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院、26个系(部)和14个专业研究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7个,本科专业7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4个,省级重点建设实训基地1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
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2项,获得资助经费4.7亿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89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90项,获得成果488项,其中国际领先10项、国际先进32项、培育新品种35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人次,青海省科技进步奖35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13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900余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
师资力量
学校有专任教师1339人。其中,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4名,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人才1名,博士219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81.4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5人,入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青年教师奖、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6人,国家级及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5人,“昆仑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46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23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20人。
教育教学改革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植物生产类”、“水利类”、“机械类”、“材料类”等科类按专业门类进行招生和培养;深化“因材施教”、“分级教学”、“3+1”、“1+2+1”和“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藏语言应用教学实验班”、“卓越计划”试点班、“高原生物学菁英班”等特色教学班;形成对口支援模式下,夏季小学期运行长效机制,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奥克兰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名院士、专家来校举办学术会议、报告、交流等600余场,受益师生达7万余人次。
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搭建学生赛事平台,形成“以赛代训、以训带学”机制,成效显著,在“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国际国内各类竞赛中实现获奖数量和级别的新突破;围绕“以学为中心”,推进MOOC、交互式英语、课堂教学和考试制度综合改革,立项建设课程359门次,《电路原理》课程率先在省内开展MOOC教学改革试点,受邀到清华大学、海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在西部高校产生了积极影响。
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1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卓越计划”9项,在省内高校中优势明显。
招生工作
我校招生工作实现两个全覆盖:全国31个省市全覆盖;所有专业一本招生全覆盖。每年录取新生中超600分考生达300人以上,超500分考生达1500人以上,学校录取平均分在500分左右,高出本省一本线20-60分之间。随着学校的发展,录取分数在逐年提高。
就业情况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面向全国,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0%左右,自主创业率1.9%左右。专业相关度逐年升高,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平均在4000元左右,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大学科技园
青海大学科技园2004年经省科技厅批复开始组建,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目前是国内115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也是我省唯一一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发展定位是依托青海大学等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综合智力资源,借助清华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帮扶优势,聚焦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业领域,打造科技园与产业园的联合体。建立青藏高原大数据中心及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基地,有效服务于青海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学研用,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学校打造了使用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创新大厦”,有近100个学生项目入驻,创业人数达1000人以上。
目前,大学科技园已有53家企业正式入驻园区(其中上市公司4家)。其中校办企业22家,学生创办企业3家。入驻企业中技术咨询服务类9家,电子信息类11家,医药生物技术类10家,新能源新材料5家,智能制造类2家,其他类16家。
对外交流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先后与中国台湾、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加入了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启动了新一轮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模式合作项目,构建国际合作大平台,推进了与国外著名高校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免试直推研究生工作
为了进一步促进在校大学生努力进取,全面发展,激励有志于继续深造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从2003年起开展在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中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13年来,我校推免生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共计900余名。推免学生被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211”工程院校和科研院所录取。尤其是每年清华大学给予我校5名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在省内外都取得了较好示范效应,扩大了学校知名度,进一步优化学风、校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同。
“十三五”将是青海大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校将不断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青海大学“十三五”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总体方案》,抢抓机遇,加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十三五”的建设,力争到2025年,学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大学排名进入全国前2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