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
农业部第十批扶贫联络组副组长、中国兽药监察所副所长冯忠泽,关于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调结构、转方式。武陵山区的情况和粮食主产区以及发达地区的情况不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围绕提质增效调结构。农业部在武陵山区定点帮扶30年,打造了地方特色产业基地,比如恩施,目前有120多万亩茶园。下一步,不应在扩大规模上下功夫,而是在品牌打造和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结构。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大部分是以原料和初加工的方式销售的,一产所占比例过重,恩施的农业加工增加值和农业产值比为0.78∶1,远远低于全国2.2∶1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如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迅猛发展,但与农业的融合度以及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有待加强。围绕特色调结构。恩施州有“世界硒都”的美称,也是恩施的最大特色,因此恩施的农业产业要围绕硒产业调结构,做好做足硒文章。围绕传统优势调结构。恩施州马铃薯种植面积有200多万亩,农业部扶持30年,科研优势比较明显。下一步要在马铃薯种业发展和加工、储运方面进一步加强。
在转方式方面,总体方向要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在贫困地区,核心是抓好组织化,没有组织化,分散农户各自为战,其他要素无从谈起。因此,要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致富。
二是创新政府投入和服务三农方式。以往农口的项目总量看起来很大,但面对众多扶持对象,就显得少而分散。近两年,农业部在产业扶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方式方法上也做了有益有效的探索。去年农业部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部里拨付恩施州700万元,用于贷款担保基金,以1∶10撬动7000万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的积极性很高,上报申请额度超过4亿元。建议下一步扩大额度和范围,省级也可适当比例投入,重点投向贫困地区。另外,也可以探索中央财政资金以村集体名义投资入股龙头企业的方式,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外部环境。建立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以村为战场,统一协调的特色产业扶贫的工作机制。抓好乡村两级产业脱贫规划和计划。中央、省和地市州重点加强规划编制指导,县级党委政府主抓推动落实,由下至上,逐级制定产业发展需求或规划。按需施策,精准投入。以乡村产业脱贫规划和计划为基础,整合各类资金和社会资源有序投入,避免盲目、重复和遗漏。建议尽快出台整合资金后精准脱贫的考核及审计办法,给地方政府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违规违纪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