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见文明 人人得享受——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见闻
高原文明风
“我们志愿者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城市增添亮色。”不久前,在西宁市中心广场举办的“我知晓、我支持、我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活动的现场,志愿者才仁卓嘎说出了广大市民共同的心声。
西宁市在2015年再次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拿到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准考证”。站在“创城”新起跑线上,西宁“创城”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持续进行中,无论是从城市的硬件建设到公共设施,从人居环境到道路交通,从城市面貌到市民幸福指数,西宁市让“创城”工作真正演变成为一场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大行动。
创城, 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每一个西宁市民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身穿红色马甲,手持写有“文明交通”小红旗的志愿者组成的文明交通劝导员,在各个主要交通路口执勤;火车站、汽车站等窗口单位有督导员引导大家文明排队;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小区、楼院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耐心劝导……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你会感觉到浓厚的“创城”氛围,为民创建、全民创建的“创城”理念已深入人心。
12月12日晚6时左右,城西区尕寺巷社区的韦雪琴和同事正在给兴海路沿街门店宣传“创城”的相关知识,还给店铺换发了新的禁烟标识。“‘创城’已经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自然,我们也要为‘创城’出一份力。”湖南辣椒炒肉店里的服务员李积婷拿起宣传手册,一字一句认真地念起来。
出租车司机秦海明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创城’尽一份力。身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工作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有序前行,做到文明礼让。遇到堵车时不急不躁,不争不抢,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产生剐蹭。“我觉得,只要大家互敬互让,才能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减少拥堵现象,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如今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街道干净了、环境变美了、交通更有序了……这些背后,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付出,有党员干部、普通市民,亦或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有街道社区。
创城, 让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每天早上7时,家住湟水花园的谢连英老人都会到附近的公园上晨练几个小时。现在的变化真是大,这要在以前,她可是连想也不敢想。“近些年,市上在‘创城’过程中,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在我家附近还修了城市绿道,建起了民族团结公园,还增加了好几趟公交线路,现在生活别提有多舒心了!”谢奶奶高兴得逢人就夸“创城”带来的好处。
自从2010年吹响“创城”号角以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作为“创城”的最高目标,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创城”成效的重要标准,开展“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建设,实施城区环卫能力提升、老旧楼院环境卫生整治、城市公厕治理等七项活动,利用手机“随手拍”、无人机航拍消除监管死角,对“城市家具”进行高频率清洗,提高城市运行管理质量。
如今,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考核指标的逐步落实,“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蓝图正在西宁变为现实。
今年,西宁市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紧密型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及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将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引向基层,实现群众“看好病、少跑路、少花钱”的愿望。城市在变,乡村也在变。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的乡村,道路畅通整洁,背街小巷整洁如一,农家干净亮堂。居住在湟源县城的陈玉仓点赞“创城”工作时说:“这些年‘创城’实实在在给咱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生活在这里,我们感到非常自豪、非常幸福!”据统计,近三年,西宁已建成203个高原美丽乡村。
创城, 让城市交通便捷通畅
交通拥堵,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城市通病。西宁着力解决市民烦心的交通问题,通过实施“缓堵保畅”百日行动,让城市变得更加便捷、通畅。
以前,说到昆仑桥、海湖十字等地,司机们心里不免发怵,因为拥堵是这里的常态。2015年初,西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畅通西宁”三年攻坚计划,包括“内网外环”路网建设、公交都市创建、智能交通、静态交通、城市绿道、文明交通建设六大专项行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保障广大市民群众的交通出行需求。而昆仑桥拓宽工程,是西宁治理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工程,也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誉。以往在上下班高峰期驶入昆仑桥的车辆,如今可以从新增的车道通行,整条线路通行时间缩短了不少。
行走在中心广场附近,内外交通通畅,广场游人如织,护城河清波荡漾,而这里也在逐步实现城、河、路、景的融合,展示了西宁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
同时,西宁以开展专项整治和文明交通行动为重点优化交通环境,加快城北等三个客运枢纽站场及15处公交场站建设,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6条,加强停车场建设,投入使用311处公共临时停车场……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努力营造出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的交通环境。
路便捷了,心也会跟着通畅。西宁公交车司机刘阳有感触地说:“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保证了公交通行效率,选择公交出行的人越来越多了。”
当文明成为一座城市的梦想和追求时,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热情就会点燃文明建设的燎原火种。目前,西宁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征途上,始终致力于对城市多维度的建设,每个城市“细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文明创建的支持和理解。(刁永萍)
身边的感动
“让群众满意是我的最大心愿”
“王师傅,您先别着急,这事情我下午就去沟通解决……”12月19日早上九点,记者在西宁市城西区北气象巷社区见到了王玲,穿着干净整齐的她正在为前来咨询养老问题的辖区居民王文新耐心解答。
而在她的办公桌上,很引人注目的是两本关于法律的书籍,书的扉页上写着她的座右铭“要当知法的智者,不当法盲的勇士”。
2004年7月,王玲通过参加社区委员竞选,得到了一份主要负责人民调解和综合治理的工作,也就是在这时让她与社区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到社区,由于没有工作经验,面对居委会繁重琐碎的事务,她一面虚心向老同志请教,接受老同志的建议,同时也得到社区同行的很多帮助,为了早日掌握业务知识,她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不断的总结经验。通过涉猎大量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她的法律素养和处理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连自己都不会怎么能帮助别人哪。”王玲说。
随着她不断的努力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经她调解的100多起各类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都能够按时全面履行协议内容,没有一起违约事件发生。有时个别群众遇上不顺心的事情来找她,她能够始终做到一声问候,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耐心地对他们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最终促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
“有了王玲,我们大家的生活氛围都和谐了不少,她总是能够给我们一些合理的建议,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北气象巷社区居民杨晓燕说。
为了创建平安小区,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给居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王玲和社区工作人员积极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发动社区群众,扩大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社区活动,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管理,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区平安稳定。率先在社区建立了“社区与律师事务所对接”,对吸毒人员帮扶教育,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重新做人,并从生活上和精神上给予感化。
在对辖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王玲也同样把居民的生活问题放在心上。2013年末,因高槽巷9号院有50多户居民的入冬取暖问题,一直到十月份下旬还未解决,王玲及时深入每一户居民家中,耐心认真地了解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把居民们的要求和意见一一记录在册,回去后详细整理成7条意见,在与供暖部门反复协调后,逐条解决,终于使这50多户居民在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前,解决了取暖问题。
“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我从中得到了快乐,也在压力的工作中得到了无尽的动力和服务热情,我也会做的更好,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王玲说。(陈曦)
心声
让“村规民约”弘扬文明新风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不良风气,不仅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往往还会使一些家庭因此而返贫,这样的例子在农村依旧存在。
一些农村地区把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好风气丢掉了,相互攀比之风日甚,铺张浪费之风日甚,陈规陋习重现,这是影响农民幸福生活和文明乡风形成的不良习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通过“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尚,是一项顺应民意的民心工程,更是减轻百姓负担的一项举措。
前些日子,笔者到海南藏族自治州拉乙亥麻村采访时,看到村支部书记华格加同村“两委”班子一起制定的“村规民约”,感受到“村规民约”在全体村民的遵守中转化为一种习惯时,随口问一个牧民,村里的风气怎么样?他们都会回答:“村干部带头干得好,他们首先站出来对不良风气说不。”这一席话,很受人启发。有了这个带头人,广大群众才会跟着学、照着做,文明乡风就有了星星之火。
所以,当下我们更应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力度,培育孝悌和睦家风,倡导厚养薄葬、婚事俭办新风尚,反对盲目攀比,把农民群众的人情负担减下来,推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民风建设,把农村的新风正气树起来。
家有家风,校有校训,乡村有“村规民约”,城市有市民公约,一个行业有行规。新年临近,重提乡规民约和移风易俗的话题,不是多余。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国家既要有法律法规,又要有这些“村规民约”,这样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村规民约”是一种文明的契约,其内容的制定应主打精神文明建设,亮出文明底色,要使其规范化、常态化,要通过制度约束,根治不良风气,让遏制陋习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应让“讲法制、讲道德、讲文明、讲秩序、讲卫生”的新型农民成为“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生活美”的文明家园建设的主力军。(刁永萍)
荣誉榜
“他们都是牧民的贴心人”
12月12日早晨,天气十分寒冷,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哇赛乡乡长李行林带着富钦村牧民前往330公里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国家税务局,送来了一面写有“扶贫帮困显真情,为民解忧暖人心”的锦旗,感谢该局在“结对帮扶”活动中对富钦村一年来的热心帮扶。
一直以来如何让富钦村的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是税务局所有干部的最大心愿,他们心里时刻牢记着办公大厅悬挂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2016年以来,果洛州国家税务局积极开展驻村帮扶活动。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表率作用,领导班子及成员多次深入富钦村调研慰问,与牧民结对子、交朋友,配合哇赛乡政府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富钦村村民的称赞。
“我们代表村子里的牧民把这个锦旗送给你们,表示我们的一点谢意。”村支部书记充满感激地说。
果洛州国家税务局在哇赛乡富钦村工作组,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对全村282户牧民进行走访,将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逐项办理解决,对排查出的42户困难家庭制定出分类帮扶计划,先后争取10万元帮扶专项资金,用于富钦村在哇赛乡上建的超市和宾馆的装修,并为牧民开展超市经营和宾馆经营管理上免费培训,缓解牧民就业难的问题,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
俄华是一名贫困牧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今年被录为富钦村食品超市的工作人员。这一天,他手捧着洁白的哈达满怀信心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在结对帮扶工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党员干部对我们牧民的关心和关爱像亲人一样,能在家门口就业了,光在超市里一年能拿到8400元的工资,我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了!”
今年10月26日,税务局的工作人员又为萨岗等3家贫困户,送去了价值400元的生活用品和慰问金500元。 “他们每次到我家时,送来我最需要的面、米、清油、茶叶等,听说不只我一家人,我老汉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好人有好报……”牧民科洛老人眼含热泪动情地说。
现在,果洛州国家税务局的干部已经成为了哇塞乡牧民的贴心人,他们在村子里积极宣讲党的富民政策,举办致富培训班、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帮助村民解决急需解决的困难,为牧民群众送去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才让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