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领跑者也要做引路人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
◆本报记者童克难
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上海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到2020年也将基本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十三五”期间,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领跑者,上海将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否做好绿色发展的引路人,引人关注。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上海“十二五”环保工作情况和“十三五”绿色发展思路。
谈环境质量改善:单因子排放量出现拐点
按照库兹涅茨曲线理论,随着经济的增长,污染物排放增加,过了转型期,排放量会下降。
当前,上海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标准,上海已经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标准,那么污染物排放有没有达到拐点?
张全向记者介绍,上海市连续实施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是“十二五”期间以大气、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来,成效明显。
“特别是公众关心的大气环境质量,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53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达到14.5%。PM10和二氧化硫等常规因子年均浓度也为历年最低。”张全说。
据张全介绍,除此之外,2015年,上海市水环境考核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也较2010年下降了10%以上。
“如果从这几个排放因子来看,拐点确实出现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生态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以大气环境质量为例,以PM2.5、臭氧为代表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张全表示。
谈发展路径:要走绿色发展源头治理之路
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市出现环境问题比较早,环境管理设施和水平也比较高,用末端治理的方式改善环境质量的空间正在缩小。
“上海市基本实现了污染治理设施的全覆盖,越往后末端治理的边际效应也会越明显。”张全表示。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要实现双赢,最好的路径就是实现绿色发展,实现污染物的源头防控和过程治理。”张全说。
张全表示,上海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实现经济、产业向更高级别转型,就要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动力。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越要推进绿色发展,用转方式、调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环境质量。
张全表示,实现绿色发展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也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上海市目前正在实施的‘装配式’建筑模式为例,主要部分可以在工厂加工完成,这缩短了工期,提高了质量,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减小。”
谈措施:强化法律和标准作用
到2020年,上海市将力争PM2.5浓度达到4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的达标率也将达到80%以上。
实现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达到国际大都市的要求,除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还需要具体措施来落实。
张全介绍说,“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将继续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在涉及能源、交通、工业、建设、生活和农业等六大领域完成200多项具体任务。
“我们的优势和抓手就是实施更加严格的标准和法律。目前上海市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基本参照了国际标准。‘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修订和出台相关法律,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并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张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