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触电”菜商
昨日,通过本报牵线搭桥,省人大代表、门源回族自治县金元贸易公司总经理杨彪走出会场,见到了正在为网络蔬菜销售犯愁的“西宁菜篮子网”负责人吴志杰。同做农产品销售的两人,一个靠传统销售方式,带动家乡门源县,将无公害农产品销往多个省市地区;另一个用目前最前沿的网销方式,为西宁市内不少企业事业单位及居民提供农产品。他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深谈“触电”“触网”的过程中,又会总结出什么好的经验和方法?
【背景】:网销蔬菜喜忧参半
去年10月,“西宁菜篮子网”正式成立,成为我省首个网络购菜平台。这家依托省城兴海路农贸市场,带给顾客“一站式”便捷服务的电商,在经营三个多月后,已经开拓了不少市场,日均销售额达2万元。
大多数市民网购蔬菜的观念还没有形成,“西宁菜篮子网”想方设法让新鲜、优质、平价的蔬菜走进市民家里。这其中,很多环节需要衔接,很多前期工作需要细致准备,这家我省特有的蔬菜电商遇到了起步初期的“平台期”,他们和诸多还在成长中的本地电商一样,希望能有人“拉一把”,慢慢强大起来。
【代表走基层】:掏心窝子碰出火花
昨日15时许,刚刚报完到的杨彪,打算下午再整理一下议案,得知本报《都市报大巴·代表委员走基层》栏目邀请他走一走,看一看,“触电”菜商时,杨彪爽快地答应了。
二十几分钟后,我们驱车从南山路赶到兴海路,刚下车,就看见满脸期待的吴志杰和同事等在市场门口。握手相迎后,吴志杰带着杨彪来到市场、配菜车间和检测室。
虽然之前没有了解过“西宁菜篮子网”,但对于熟悉省城农贸市场“脉搏”的人大代表杨彪来说,“西宁菜篮子网”所依托的兴海路农贸市场,却是他眼中的一块宝地。
听“西宁菜篮子网”负责人吴志杰介绍完企业网销模式、发展近况、遇到的诸多问题后,杨彪抿嘴笑了笑,“很多问题,要把观念‘倒过来’,可能就又‘活’了。”
杨彪是土生土长的青海农民,也正是靠着发展农业,带动一方发展,进而涉足更多的相关产业,成为当地有名的“吸金人”。对于做网销蔬菜的电商,他认为,再大的“网”,也要把基础做实、做牢,一方面保证货源充足,另一方面积极开拓销售渠道。
说到这些,便延伸出深层次的问题:目前“西宁菜篮子网”虽然有实力较强的外地供货商,初级加工及蔬菜配送等环节都很完善,但如果跳出现有的思维模式,把眼光放在本地,整合现有资源,形成线上、线下全面互动,或许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两个多小时的探讨中,杨彪、吴志杰以及各自企业的副总经理都说出了很多掏心窝的话,思想火花碰撞之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建议】:求“鱼”还需先学“渔”
吴志杰说,目前“西宁菜篮子网”正在停网升级改造中,想在这段时间为今后的网销之路再打一些基础,拓宽一些销售渠道。对于这样的想法,杨彪很赞同。但他也从一位农民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门源是农业大县,县上的领导们都特别重视农牧业发展。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特色土鸡养殖基地、四季吃青草喝‘矿泉水’的牦牛饲养基地,处处都是能利用起来的有效资源。何不先将线下的农贸市场打造成省内独一无二销售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再通过一步步建立口碑,拓展销售渠道,基础做强、做大了,网络销售自然成长得快。”杨彪说,这就是“鱼”和“渔”的区别。
现在的消费者,看中的是产品的品质和珍稀度,无公害产品的销售,是很多人所青睐的。与其天天织“网”捞“鱼”,不如充实现有资源,学会如何提高“渔”的技能,市场运作需要长远眼光,可能目前几年暂无收效,但基础打牢了,收获的将远远超过预期。
【成效】:初步谈成合作意向
很多时候,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杨彪和吴志杰的一番探讨后,二人谈出了初步合作意向。“特色农贸市场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就看如何全方位打造,你有市场,我有资源,受益的不仅是商家,更多的是享受平价菜的市民和不愁销路的菜农。”作为人大代表,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农牧业,也是杨彪所关注和关心的,在今年的两会中,他的议案也与此有关,期待他所带去的基层心声能有所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