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电商“敲”出新活力
魏其兰在查看自己的淘宝网店“青海村姑特产店”订单情况。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电商中心农产品展示大厅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货架,当地马铃薯、蜂蜜、藏式牦牛肉等二十多种农副特产通过电商渠道,实现了网上销售。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村淘宝的墙体广告随处可见,一条广告也正预示着一个新事物正在普及,带给人们更多新的体验。
2016年的3月21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电商服务中心院内,红绸被揭开的一瞬间喜炮齐鸣。自此,民和县成为我省首个与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项目合作县。同时,也奏响了我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推进精准扶贫的前奏曲。
2015年至2017年,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我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势头强劲,在2.9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全省已经有18个县开展了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在促进工业品上行、农产品上行、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以及推进精准扶贫、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与此同时,我省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县域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并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解决了下行“最后一公里”和上行“最初一公里”的物流瓶颈,为农村电商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我省将通过探索以市州政府为主体,整体推进属地各县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全省42个县域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本报记者李兴发摄
墙体广告变迁,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行进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总垣村的村道上,沿线的墙体广告“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农村淘宝”格外引人注目。
“广告在我家外墙上已经三年了,刚开始谁都不知道这是干嘛的,但现在村里每家人都在用淘宝。”在今年55岁的朱秀花眼里,一则新广告的出现,就会带给她和村里人一些实惠的新玩意儿。
朱秀花顺着墙体广告带起的潮流,用上了4G网络玩起了无线网络,还在女儿的帮助下申请了自己的淘宝账户,不仅是过年过节,就是平时在网上购买衣服、孙子的玩具、厨具、微波炉等日常用品已经是很寻常的事情。
电子商务墙体广告在朱秀花家的外墙,已经整整待了三年时间,带给村民的不只是一种潮流和方便快捷,是实实在在的增收,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有力推手。
民和县新民乡若多村地处脑山地区,是该县整体搬迁的一个贫困村。“不夸张地说,在2000年前后,村民的耕地几乎养不活一家人,宁可荒了地不种也要外出打工,是当时村里的真实现状。”在村主任李国福的心里,有着一个很明晰的时间分水岭。
2016年初,若多村开始和电商合作,主要在网上销售土豆,村民的生活也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2017年,若多村130多吨的土豆全部实现了网上销售,第一次让村民们在这个“土货”身上赚到了30多万元,村民最多的赚了2万多元,最少的也有2千多元。
“电商收购的价格是土豆商贩的1倍多。”李国福翻开了他的账本,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一公斤大土豆3元,最小的也1元,一共挣了2.5万元。”而翻到2015年的账目上时,上面清楚地记着:“好的洋芋商贩收是1公斤1元,小的卖给了淀粉厂1公斤0.4元,一共卖了4000多元。”
一笔账是2万多元,一笔账则是4000多元,前后两年的收入记录竟然相差了5倍。“有了电商这个销售的渠道,我们才真正地体会到靠山吃山的意思。”尝到电商带来的甜头,李国福打算今年在村里试点种植了百合,通过电商推向市场,让村里的地不仅能养活村里人,还能让村里致富。
截止到2017年12月底,民和县已经在22个乡镇建起了电商服务站,乡镇电商覆盖率达到了100%;在105个行政村建起了村级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覆盖率达到了34%。“工业品下乡”完成39万单6200多万元收入”,“农产品进城”完成了9万单1130万元收入”。全县马铃薯、蜂蜜、藏式牦牛肉等20余种农副产品实现了电商线上销售。
电商让青海土特产成为外地人的香饽饽
“粉中之王,口感相当好,下次还买。”
“物美价廉,这才是真正的乡土味,无论是口感还是色泽都很好,还选择青海村姑特产店的货!”
来到西宁市湟中县上新庄镇申北村,魏其兰正在自家开的小卖部里,捣鼓着自己的网店“青海村姑特产店”。点开网站首页,洋芋粉条、青稞面、炕大豆、苦荞茶等16个产品赫然入目。
“销售好的产品是手工制作的洋芋粉条,很受外地人的喜欢。”魏其兰在2017年5月开始接触网店,起初她对网上卖土特产没抱多大希望,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始接触电商。“没想到的是刚开没多久,就有陕西的客户联系我,说曾经来青海旅游吃过炕大豆,询问有没有买的。”从第一单的生意做成后,魏其兰意识到在乡下人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外地人眼里却是难得的好东西。为了尽快开拓市场,她将手工洋芋粉条以1公斤32元至38元包邮、炕大豆1公斤30元包邮开始在网上销售,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订单从刚开始的一两单,变成了现在的几百单,销售出去了30多公斤的洋芋粉条和25公斤的炕大豆。
“让我意外的是,绝大多数的订单都是来自外地,很多都是来青海旅游过的人想再尝尝青海的土特产。”魏其兰点开了销售记录,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地址一目了然,她做了一份详细的销售总结,上面清晰地写着“青稞面、豌豆粉新疆人买得多,洋芋粉条广东人买得多,炕大豆上海人买得多。”并按照这个统计做出了详细的收购和销售计划。
从2015年开始至今,湟中县借助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日益完善和普及,积极与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乐村淘、114ma11等14家电商平台合作,集中推出了青稞、燕麦、菜籽油、山野菜等7个系列79种特色产品,产品深受外地客商的青睐。网上销售额从2016年的940多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1000多万元,据今年前四个月的销售统计,湟中县四个月的网上销售额达到了350多万元,销售额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如今,湟中县抓住当地土特产深受外地人青睐这一商机,开始采取线上线下共同销售的模式。2017年11月17日,青海名优产品南京实体店正式开业运营。湟中绿色高品质的胡麻、燕麦、蚕豆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党参、大黄、冬虫夏草等20多种农作物和中草药首次亮相南京。曾经农村人司空见惯的乡下货,开始逐步登入大雅之堂,以网店实体专营店的形式,开始普遍地走进省外消费者的餐桌。
电商改变了农村的消费模式,激发了青年创业的热情
截止到目前,我省已经有877个行政村建立了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海东市平安区桑昂村就是其中之一。村民祝存根开的综合超市门口,一个印有“农村淘宝”的门店牌极其醒目。
2017年1月,农村淘宝青海区负责人张鑫和祝存根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他开设的超市里建起了桑昂村农村淘宝店。“刚开始因为不用任何的成本投入所以答应合作,但开了一年多发现这也是个赚钱的途径。”祝存根农村淘宝的柜台上,支付宝、微信等支付二维码整齐地摆放在一起,因为农村淘宝服务点的出现,全村60%多的人开始选择在他这里网上购物,80%多的人付款采取了扫描支付。
“在我这里网上购买东西越多我的积分就越多,积分最后就能返成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祝存根的农村淘宝服务点成为了村里人心目中的“大商场”,衣服、电器、手机及平时的电话费等,村里人都会来农村淘宝服务点购买和缴费。
为何村里人能够接受和喜欢网购,祝存根的哥哥祝存珍算了这样一笔账。桑昂村离平安县20多公里,到平安县买件衣服最少需要花20多元的车费,还得花钱吃一顿中午饭,如此一来买一件衣服又增加了100多元的成本,网上买便宜不说而且是送货上门。
对于桑昂村村民来说,农村电商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他们的消费方式,更激发了村里年轻人的创业激情。
农村淘宝开办的那一年,恰巧是李延宁从北京工商大学毕业的一年,看到家乡已经纳入淘宝网店的发展范围,李延宁想起了曾经青海大学的几个毕业生,通过网上销售青海酸奶、牛肉干创出事业的成功案例,于是在淘宝和京东上也开起了自己的网店,并在微信上搞起了微商,按李延宁的话说:“线下我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线上我可以赚到外快,利用好资源就能赚到钱。”
不仅李延宁如此,桑昂村村委会主任李积成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年闲暇时,都是在商量着如何把自己地里种的农产品,通过网店卖出去,想法子通过农村淘宝这个平台去创业。
2016年,海东市平安区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园正式成立,入驻创业园的大学生和当地创业青年通过互联网工具,代理省内外特产一百余种,当年完成交易额达到239.74万元。
电商这个新兴事物的出现,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全新的消费模式,更是激发了人们利用电商平台创业的激情。(李兴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