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青海旅游,顺势而为觅“生”机

14.02.2017  16:32

  刚刚过去的2016年,全省接待游客287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和25.1%,旅游收入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34%;

  全年新建续建87项重点旅游项目,实现投资83.9亿元,超过了前4年的投资总和,建成一批宾馆饭店、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和自驾车营地,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空前;

  增开3条国际旅游航线,开拓65项冬春季旅游产品,推出《古道》、《天境祁连》等4台旅游演艺节目,有效破解了制约青海旅游发展的补“短板”问题;

  全省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3000多家,带动1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其中43个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功脱贫摘帽,数量占到全省脱贫村的十分之一以上;

  原青海省旅游局成功晋升“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成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同时,省旅游投资集团揭牌运行、旅游产业促进基金正式设立,旅游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新形势、新任务,为旅游业长足发展创造新机遇,青海旅游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我国现仍处于对资源依赖较高的粗放型旅游大国阶段,从现在到迈入世界旅游强国行列,需要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2015-2020年);第二步,从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较高集约型旅游大国(2021-2030年);第三步,从较高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高度集约型的世界旅游强国(2031-2040年)。

  “作为我省来说,同样面临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旅游发展的问题。未来三年,我省旅游业发展要夯实支撑点、抢占制高点、形成新亮点、找准切入点。为此,在贯彻落实好国家旅游‘三步走’战略的同时,我们提出了以‘616’目标为主的旅游行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并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希望各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做到抓铁有痕、掷地有声、全面推进。”省旅游发展委主任徐浩在昨天召开的全省旅游工作暨旅游业“三年提升行动”动员大会上说。

  毋庸置疑,旅游业作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产业,是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四个转变”发展新思路的重要载体。基于这样的统一认识,青海旅游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以全域旅游的新理念,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着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有效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较好满足了我省广大群众的出行需要和来青游客的旅游需求。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旅游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和旅游环境不断优化的重要阶段。从国家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制定出台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及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1号文件”也已连续两年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作为促进农村牧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从我省实际来看,随着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公路、铁路、民航的快速发展,宾馆饭店、旅游厕所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加快建设,国内外游客进入青海的便利性、通达性大幅提高,全省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全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三五”时期,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旅游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并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等趋势,必将带动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科普研学等产品供给不断优化,推动优质旅游服务和旅游综合环境的不断提升。

  记者从全省旅游工作暨旅游业“三年提升行动”动员大会上获悉,从今年开启的未来三年内,我省将陆续投入3000亿元展开旅游行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以期将青海湖、塔尔寺等龙头品牌景区“颜值”提升至全国一流水平,实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翻番等,真正让旅游业成为青海的支柱产业和发展新引擎。格局昭示方向,方向凝聚力量,愿这一美好蓝图在全省上下协力发展全域旅游的众志成城下,早日变成施工图,进而成为眼前的现实。

   补“短板”、“摘桃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有青海特色的全域旅游正向我们走来

  “今年是我们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游名省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最为重要的攻坚之年。我们要以‘创新发展旅游年’为主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全面实施‘全省旅游业三年提升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全域旅游,着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融合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补齐‘短板’,增强旅游对消费、投资、扶贫、富民的促进作用,着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取得新成效贡献力量。”徐浩说。

  仍然是两位数的增长:2017年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366万人次,同比增长17%;实现旅游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入境游客8万人次,同比增长1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4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

  难怪要“跳起来摘桃子”!这种自我加压,体现出的是一股子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这种后来赶超,是在充分挖掘增长潜能基础上的顺势而为。

  梳理当前的青海旅游业现状不难发现,一些制约发展的“短板”问题依然存在,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复杂。比如,旅游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主体培育不足,部分景区及其周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规模小、功能少,档次低、质量差,品种不丰富、特色不鲜明、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在旅游旺季,交通、住宿、餐饮等供需矛盾“水涨船高”。再比如,旅游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特色资源挖掘不够,由于个别地区对旅游业发展不大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对景区景点缺乏深度开发和特色打造,致使核心景区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弱,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门票经济”现象较为突出。还有,个别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不注重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重建设、轻保护,无序开发、秩序混乱、安全隐患严重,并有欺客宰客、强制消费等现象。

  目前,游客需求旺盛和有效供给不足,仍是我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短板”。如何补齐这块“短板”,需要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狠下功夫。在全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省政府第一次提出“全域景区化”的旅游发展新理念,并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开展了全域旅游示范州试点。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不单单取决于饭店、宾馆、景区、旅行社的数量和质量,而是取决于整个地区的综合旅游环境。因此,发展全域旅游,需要从统筹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全产业链理念来谋划和发展旅游,把各地区作为一个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进而辐射、带动、引领景区内外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的优化提升,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起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借用副省长韩建华在全省旅游工作暨旅游业“三年提升行动”动员大会上所讲:“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既有宏观支撑、政策引领,又有行业优势、内生动力,只要大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相统一,进一步认清发展形势,坚定发展信心,把握发展机遇,顺应发展潮流,解决短板问题,肯定会事半功倍,做好旅游工作必将大有可为。”(马新)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