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如何实现质的飞跃——访省农牧厅副厅长都茂庭

12.05.2016  17:03

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硬约束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当前,青海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牧业和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在新常态下发展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业,将休闲农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农牧民创业创新等融为一体,在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上挖掘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记者专访了省农牧厅副厅长都茂庭。

  记者:休闲农业作为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当前在青海省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都茂庭:“十二五”以来,青海省各地积极拓展农牧业功能,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框架基本形成,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显现,有力地推动了农牧区三次产业融合统筹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形势灵活多样;资金投入逐年加大,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就业增收成效显著。

  虽然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基础薄弱,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必须通过政府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解决。

  2016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写入了中央1号文件,从国家层面,对这项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只要我们抓住政策机遇,知难而进,就能在“十三五”时期,使青海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和质的飞跃。

  记者:应该怎样统筹规划,正确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要求?

  都茂庭:可以说,休闲农牧业在青海省既是一个朝阳产业,但同时又是一个刚起步的弱小产业。要切实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我们首先要科学统筹规划,明确发展任务。按照《青海省“十三五”休闲农牧业发展规划》,通过西宁农耕文化和设施农业产业圈,海东民俗文化及现代农业特色区,环湖、青南景观旅游及生态农牧业特色区,青南藏文化体验及草地畜牧业特色区、柴达木盐湖观光及绿洲农业特色区、黄南热贡艺术及水上体验特色区,即:一圈五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引导各地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创新休闲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模式,着力打造精品线路、特色产业带和优势产业群,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记者:我们应怎样做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

  都茂庭:要完善政策引导,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休闲农牧业管理机构,明确休闲农牧业工作职能,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牧业集聚区倾斜。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扶持休闲农牧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点(村)道路、宽带、标识标牌、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探索休闲农牧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牧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休闲农牧产业的提档升级。

  记者:应该怎样丰富内涵,培育精品品牌,延伸产业链条?

  都茂庭: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青海省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元民族文化特色,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星级园区、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创建一批省级休闲观光农牧业示范基地,择优推荐参加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等创建推介活动,打造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树立精品意识,加快培育休闲农牧业品牌。鼓励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培育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休闲农业品牌。开展省级示范点、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组织认定一批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择优推荐参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以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美丽田园、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等创建推介活动,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叫得响、传得开的知名品牌,促进提档升级。

  记者:应怎样坚持规范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都茂庭:按照“政府监管、市场调控、行业自律”的原则,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服务体系。依托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加快培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导游、服务员等从业人员;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标准的宣传力度,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

  总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现代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及城乡百姓,农牧民增收效果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完善落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财政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为推动青海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