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宏观政策应顺势而为
受房地产趋势性调整影响,近期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根据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和节奏,明年有条件争取7%左右的经济增长,且今后两年有望确立新的增长平台。宏观政策应顺势而为,坚守底线,坚持速度服从质量,注重改革释放活力,为我国经济平稳转入新常态和“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回顾】
楼市调整是经济下行主因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呈下行态势。进入三季度特别是8月份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整体下滑。
房地产趋势性调整是下行压力加大的主因。根据国际经验,户均住房达到1套左右,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往往达到峰值。2013年我国城镇户均住房已达到1套,住房市场格局已从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基本平衡和局部供给过剩。根据测算,在2013年我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达到峰值后,从2014年开始逐步下降。今年以来房地产主要指标全面回落,其中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等指标同比出现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相对于去年同期和年初降幅均达到6.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直接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速约1.4和0.3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其间接效应,对整体经济的冲击将更加明显,成为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主导力量。
产能过剩与价格下降放大了供给波动。供给侧调整幅度偏大、供需变动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房地产投资快速回落,并向中、上游传导,带动制造业、采掘业等部门的供给增长明显放缓。二是产成品库存被动增加,市场预期恶化,进一步降低产能利用率。1-8月工业产成品库存累计达到3.7万亿,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6%,比去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三是普遍且日趋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压制PPI长期负增长,而且使其对短期需求波动的敏感度下降。PPI作为工业部门最关键的价格信号,其作用减弱后,企业原本优先调整价格的策略改为被动调整产能,进一步放大供给侧的波动。另外,银行相对收紧了信贷,企业降杠杆力度有所加大,资产负债收缩会导致供给侧加快调整。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与以往不同,在经济持续下行中整体效益并没有加速恶化,而且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首先,主要效益指标基本稳定。今年以来,在工业生产明显放缓的同时,效益指标基本稳定。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比1-7月回落1.7个百分点,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维持在5.5%左右;年初以来亏损额累计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财政收入和税收累计增速分别为8.3%和8%。效益指标由强弹性变为弱弹性,表明市场主体逐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盈利模式开始发生转变。
其次,经济下行对 就业 冲击不大。1-8月份,31个大中 城市 的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较年初有所下降,并未随经济下行而走高。从全国就业供求分析看,求人倍率稳定在1.1左右,总体上维持求大于供的格局。
第三,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占比继续提高,达到46.6%,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来源。消费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上半年消费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我国出口虽然告别了原来20%以上的高速增长阶段,但仍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增幅,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仍在小幅提高。
第四,风险总体可控并开始有序释放。自2013年以来,我国明显加大了对金融、财政风险的监管和处置力度。对影子银行、非标资产的监管加强,银行风险有序释放,不良资产的核销处置明显加快,上半年上市银行核销规模是去年同期的2倍。以风险有序释放换取调整时间,促进资产、债务重组,有效避免了系统性风险。
经济运行处在正常范围
如果仅根据过去30多年的历史经验,从周期波动的视角出发,自然会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需要积极筹备新一轮需求刺激。但如果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深刻认识到潜在增长率下降和“三期叠加”的特征,并结合先行国家相应发展阶段的经验,则会得出目前经济运行处在正常范围的结论。
首先,向新常态过渡的进程总体平稳。自2012年以来,经济运行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波动。在连续十个季度中,GDP当季增速最高值(7.9%)与最低值(7.4%)仅差0.5个百分点。在下行趋势中避免了大起大落,为各类市场主体有序转型,以适应新常态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其次,房地产调整必要且利大于弊。可以说,没有房地产市场的切实调整,我国经济就难以真正进入新常态。虽然近期房地产调整力度较大,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但必须看到市场调整是必经的阶段,是以“短痛”代替“长痛”的务实选择。
第三,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本轮经济调整幅度较大的领域包括:重化工业去产能、房地产去泡沫、融资平台去杠杆、消费领域挤浪费、国有企业压缩盲目扩张等。与前几次周期波动不同,这些领域都是现阶段经济运行的症结所在和结构调整的重点环节。若能顺势而为,则可水到渠成。
第四,转型期要更加强调“速度服从质量”。经济增长要遵循客观规律,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看经济运行的质量。在转型过程中,利用相关调控手段,平抑经济波动、防止短期过快下滑是必要的,但应坚持速度服从质量的原则,只要守住企业可盈利、就业总体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经济增速低一点并不会引发严重社会冲击,反而有利于借助市场力量推动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和培育新增长动力。
【展望】
合理制定经济预期目标
确定明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期目标,取决于对新常态的增长平台和时间窗口的判断。在此前提下,宏观政策取向应顺势而为,引导经济运行向均衡状态平稳回归,而不是相反。根据近年来支撑经济增长因素的变化和调整的节奏,预计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均衡增长点比目前约低一个百分点,转入新常态的时间窗口在2016年前后。
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阶段,由于内部结构差异明显,各 区域发展 状况更趋分化,但总体有望维持低增长态势。一是美国经济增长稳定。虽然劳动参与率短期不会明显改善,但失业率已稳步下降到5.9%。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费和投资增长企稳、国际资本回流等因素支撑,美国经济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达到3%左右。二是欧盟经济降中趋稳。受高失业、低通胀和结构问题牵制,欧盟经济复苏乏力。宽松货币政策和欧元贬值,以及西班牙等南欧经济企稳,明年欧盟经济有望止跌回稳。三是日本经济低位增长。消费税率提升,引发二季度经济增长大幅波动,10月后再次提高消费税率的可能性在增加。预计日本2014和2015年GDP分别增长0.7%和1.2%左右。四是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小幅回升。受发达经济体需求带动,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将略有回升,但由于自身潜在增长率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以及资金外流等影响,回升势头依然脆弱。另外,美国明年上半年加息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欧元区量化宽松的实际规模和效应,以及乌克兰等地缘政治危机的演变等,都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外部不确定因素。预计明年我国出口增速略高于今年。
新执行的信贷政策,对四季度和明年房地产销售增长,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会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改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状况。但受阶段性趋势和高企的库存决定,房地产投资下行态势不会逆转,预计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7%左右。考虑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等政策,以及设备更新、新兴产业带动和出口趋稳等因素,制造业投资降幅不大,预计增长13%左右。若中央财政不扩大支持力度,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公私合作(PPP)模式短期仍难担当大任。受收入增长小幅放缓、与住房相关的消费收缩,以及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明年消费增长维持稳中略降态势。
明、后两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我国经济平稳转入新常态的窗口期,也是新旧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转换与接续的关键时期。宏观政策需要顺应目前调整的趋势,在坚守底线、对短期意外冲击保持警惕的前提下,把握好时间窗口,将经济波动控制在较小范围内,2015年有条件争取7%左右的GDP增长。
速度服从质量,改革释放活力
在新增长平台确立之前,宏观政策要继续坚守底线,坚持速度服从质量、改革释放活力的原则,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确保经济运行如期平稳转入新常态。一方面,应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既不人为拉高增速、积累泡沫,也要防止增速过快回落导致财政金融风险集中爆发;另一方面,应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培育新增长点,稳定市场预期,构筑经济新常态的动力基础。按照“保就业、稳效益、控风险、促转型”的思路,明年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总量的合理增长和利率水平的相对稳定,在防止局部风险扩散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资金环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进一步发挥经济稳定器和促进结构改革的作用,并对投资可能出现的超预期下滑做好相关预案;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在增速回落中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建议】
“防止将应急临时性政策长期化”
1.逐步释放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软着陆。降低交易环节税费,鼓励梯度消费,有序释放居民改善性需求。
2.加大债务重组支持,避免金融风险扩散。
3.促进汽车、信息等消费热点和网络购物等消费模式加快发展。严格控制限行政策扩散,防止将应急、临时性政策长期化。
4.加快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和资金错配问题。
5.重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
6.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非贸易部门效率提升。
7.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新贸易投资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8.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促进城乡资本双向流动。
(余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