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金融资源“脱虚向实”

13.10.2014  11:49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促进“脱实向虚”的信贷资金归位,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有效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归位就要从“脱实向虚”走到“脱虚向实”,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对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反思,我国旗帜鲜明提出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度重视。去年7月,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务院相关领导也在多个场合强调金融资源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要想办法让流动在市场上的钱真正进到实体经济中去。

  然而反观现实,金融“脱实向虚”的现象时时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出现了各种梗阻。一是实体经济获取金融资源的渠道不畅。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以信贷为主,而信贷又大量向国有企业和政府集中,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现象。二是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环节过多。企业向银行贷款需要评审、评估、担保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收费,而严格的信贷管控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同业、表外、委托贷款等形式间接提供信贷资金,过多的环节和过长的链条不仅使金融资源可能被截留,同时也增加了资金成本。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价格过高。根据我们到基层的调研,现在中小企业资金成本平均在1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20%以上,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四是金融资源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玩钱生钱的游戏,自我创新,自我循环,自我膨胀。以上种种问题使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严重分化。一方面金融规模不断扩大,而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却持续得不到解决,全社会都在问“钱去哪儿了?”,答案是很多都去了房地产等领域;另一方面金融利润不断高歌猛进,而实体经济则相对艰难。

  实体经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我们不可能靠一个虚胖的虚拟经济去陈述自己的强大。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只有让血液顺畅流入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才可能茁壮发展。当前要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疏通金融流向实体经济的脉络,促进金融“脱虚向实”,金融自身要积极改变。一是眼光要长远一点。要看到,虽然在短期内,金融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自我盈利,但长期而言,金融的利润一定建构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金融和实体经济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衰则金融衰。二是体系要完整一点。积极推动金融体系改革,适当增加金融机构主体,促进金融机构间的有效竞争,以竞争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创新资本市场融资工具,鼓励企业更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三是政府要补充一点。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小微企业等因为成本高风险大都是商业化金融不愿意覆盖的领域,为此,政府也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业务或贴息等手段鼓励金融对这些薄弱环节的服务。也可适当增加财政性产业创投引导资金规模,发挥好财政引导资金作用,带动各方资金用于创业投资,支持创新经济发展。四是链条要短一点。要规范同业、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

  如果说金融自身的转变是促进金融“脱虚向实”的推动力的话,那么实体经济的提升则是引导力。商业化金融的运行遵循商业化原则,自然是哪里的回报高资金就往哪里流动。如果我们能够提升实体经济的收益率,增强实体经济财务上的可持续和吸引力,自然会有资金主动上门服务。现实中,好企业永远不缺金融服务。近些年,资金“脱实向虚”的一个重要背景在于实体经济的艰难和房地产业的繁荣,为此,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努力,努力创新,努力经营,另一方面政府要支持,政策上要明确树立鼓励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理念,在当前企业遭遇多重困难的背景下,要通过减税、补贴创新等手段推动实体经济走向新的繁荣。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20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