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刚柔并济笑圆“安居梦”

19.08.2015  20:16

  这是一组令人骄傲的数据:2011年以来,通过实施大规模城乡安居工程,青海省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房35.89万套,远远超过了“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原计划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0万套的目标,人均自有住房面积由25.9平方米扩大到32.3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30%以上。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通过政府暖心的幸福工程,实现了过去似乎遥不可及,如今变得简单的“安居梦”。

   刚性制度保障:为安居工程铺平道路

  “调结构、促发展、稳增长、惠民生”,一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思路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这简单的12个字。

  要想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中,将民生的“红利”放大倍数惠及更多的百姓,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就成了一个坚实的落脚点,它在“惠民生”的进程中,让中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的同时,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民生阳光的温暖。

  想要真正将这项幸福工程做好做实,首先必须有刚性制度做保障。

  8月14日,当记者走进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改革与保障处时,办公室里一片忙碌,电话不停地出去、进来,工作人员的案头上,全省保障房项目台账将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拆迁进展、安置住房建设进度等情况罗列得一清二楚,下一步需要督办的项目也赫然在列。

  近几年,我省结合陆续制定印发的《青海省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等20余部政策措施,在覆盖从建设到后期运营管理的一整套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连续三年自我加压,将入住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硬指标中,实行市、州、县党委、政府“一把手”负责制,有力地促进了保障房建设的良性发展。

  尤其是进入2015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进一步做好2015年住房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逐个列出未开工项目清单,认真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对已开工的项目,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施工进度;对前期手续不全的,要建立工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采取召开联席工作会议等形式,将“串联审批”转为“并联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尽快完善相关手续。对2015年棚户区改造新开工项目,每半月更新一次项目台账,及时上报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拆迁进展、安置住房建设进度等情况。

  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改革与保障处负责人介绍,我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排在全国前列,这与我省合理安排计划、提前谋划启动、多方筹措资金是分不开的。比如,今年又创新地实践了不少的好办法——提前开展立项选址、征收补偿等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及时落地创造条件,形成实物工作量。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早在去年就开始启动今年棚户区改造征收拆迁补偿工作。

  同时,各地按照要求积极落实国开行贷款条件,及时办理项目贷款的立项批复、规划选址、用地和环评批复等手续。在2014年棚改贷款授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开行棚改贷款,今年落实新增授信60亿元。

  一系列刚性政策、制度的“保驾”,创新前置工作的“护航”,让上半年的保障房建设顺利推进。截至6月底,新增项目开工、基本建成和入住,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8%、63%和55%,达到了省委省政府“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

   柔性申请常态:公租房建好就分

  38岁的程霞是西宁市城北区马坊办光明社区的低保户,离异后带着5岁的女儿生活。在2012年她就申请了廉租住房,却由于房源有限一直没有轮到。

  今年7月份,我省部分地区在保障房建设的推进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实行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受理常态化,对未竣工项目推行预分配措施,提高入住率。西宁市、海东市乐都区还每月都组织公共租赁住房分配。

  程霞也乘着这个“东风”,分到了位于城北区和泰居小区一套48.44平方米的公租房。程霞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她说:“娘俩终于再也不用经常搬家,为每月的房租发愁了……”

  为确保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分配工作客观公正,杜绝申请、上报过程中出现的隐报、瞒报、漏报等一系列问题。西宁市城北区自2013年8月份便将民政、工商、社保、公安、产权登记部门纳入了联审范畴,依照申请家庭的住房性质,年龄、收入、以及其他特殊情况进行打分排序,按照分值高低先后分配,确保对符合条件、并提出申请的中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保证真正的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据了解,西宁市于2013年开始分配公租房, 2014年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实现两房并轨。西宁市就制定出台了《西宁市保障性住房轮候排序计分规则(试行)》。按照老弱病残和困难优先的原则,对条件困难的家庭优先考虑、照顾弱势群体。同时,依据所得计分,按顺序排名轮候。

  西宁市还对困难家庭租金差别化对待的梯度保障,能最大程度上优惠老百姓,更好地把政府的政策全部落实到百姓头上。

  而今年实施的柔性申请常态化,使公租房摇号分配频率大大增加,让不少百姓有了更真切的盼头,也彰显出保障性住房分配上的人文关怀。

  西宁市房产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明两年,集中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可竣工,西宁市有望进入分配高峰年。

  另外,棚户区改造的“战役”也在西宁打响,各区结合自己资金、人员、项目的实际,积极筹划。

  西宁市城中区仓门街2号的小区,今年被列入了西宁市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盘子”中。改造的大部分资金都由政府配套,这让居民们无不翘首期待,大家都自发的腾空煤房以便改造项目能顺利进行。

  近日,当记者走进西宁市城中区石坡街社区办公室,一进门就看到,本来就不大的办公室里内已经挤满了社区的居民,当得知屋面的防水、外墙保温、楼梯间的保温处理都能纳进改造范围,大家更加积极。短短几天,综合改造的登记率已经达到80%。

  城西区建设局建设科科长董军告诉记者,从年初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到目前,已经完成了测绘、设计,目前正在招投标阶段,预计马上就能形成工作量。“我们工作越紧凑,老百姓就能越早改善居住条件。”而且,西区的棚改项目可谓是从外到内的全方位改造,其中还包括对于老旧小区公共区域的绿化等项目改善,集中整治外部环境、小区楼院排水设施管网改造等。

  公租房分配、棚户区改造……多管齐下为西宁市加快保障房建设,惠及更多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畅通“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创造了现实的条件和有力的抓手。

   创新安置思路:打通安置房商品房通道

  在建的公租房毕竟有限,徘徊在申请住房门槛外的百姓肯定焦急。如何开拓思路尽快解决市场供给和百姓需求之间的矛盾——

  青海省委、省政府积极创新安置思路:今年初组织开展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工作专题调研,对普通商品住房库存量较多的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房源情况进行摸底。

  摸底的结果是,我省初步统计可通过货币安置方式消化的商品住房有6400套,面积44万平方米。随后,努力打通安置房和商品房通道,采用货币化方式消化待售商品房,同时弥补安置房房源不足的短板被迅速提上议事日程。

  短短半年过去,我省大力实行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做法,推动了存量商品住房转化为棚改安置房,有效缩短了安置周期,节省了过渡费用。截至目前,全省已通过货币化方式安置6900余户,其中,消化待售商品房3082套,28万平方米。

  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严格执行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关政策,不得擅自改变项目建设性质,不得以简单房屋维修替代棚户区改造;严格按计划下达的建设任务组织实施,不得缩减建设规模减少实际建设套数;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与房屋工程同步建成,实现入住等都一遍又一遍地成为悬在保障房建设头顶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与此同时,在摸清建设底数,全面掌握各地需求的基础上,我省已经把科学编制2015-2017年棚改计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列入日程,重点安排城市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综合整治项目等的实施目标。(晓姝)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