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井工的故事

02.03.2018  15:07

  青海新闻网讯 扫钻台、擦设备、站井口、打管钳、爬井架、扶刹把,修井工的日常工作,唐振华适应得很快。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胳膊肿,手也磨破了,下了班饭都不想吃,倒头就睡。他记得,他们一批一共有104人,和他分到一个作业队上的有5个人,上班不到一星期,就跑了4个。唯一剩下的他也是天天躲在被窝里掉眼泪。

  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员工唐振华对记者说:“上一代石油人比我们更辛苦,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没吃过什么苦,现在工作了,也该有点担当有点责任,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我们,面对艰辛和困难,必须咬紧牙关干!”

  2015年12月,冬季的花土沟,夜晚更是寒气逼人。作业大队安排他们班到游园沟开展平台井投产作业。由于施工现场三面环山,日照时间极短,夜间温度达到了零下20摄氏度。下钻时,管子里溢出的水还没到井口就已经结冰了,没干多久,液压钳就进水结冰“罢工”了,井口的小王沉不住气,索性把钳子一推便走了,扔下一句:“这天气再没法干了。”

  可是工作不能停,作为班长的唐振华想到了使用管钳。于是,他安排副司钻关川去扶钻,自己跳下了司控台,拿起管钳,“咔”的一声打上管柱。面对眼前的困难和班员的不解,他只能用自己的实干来带动其他人,把大家团结起来,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攻克眼前的难关。他双手握紧管钳,大声地喊着号子:“一、二、三……”油管一根根被上紧,引擎一阵阵在轰鸣,一根、两根、三根……越干越快,越干越顺,队友们都迸发着强烈的“攻坚”热情。连先前“罢工”的小王也被现场气氛所感染,拿起工具卖力地上起油管。

  黎明时分,投产任务顺利完成,此时的他们棉工服早就被汗水浸透了,冷风一吹直打哆嗦,只裹着一层绒手套的手指早已失去了知觉,大家围在一起抱着双手不停地哈气。望着那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一张张疲惫不堪的脸,班长唐振华既心疼又欣慰——有这样一帮队友,还有什么任务完不成?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今年是唐振华来到井下作业公司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一名基层技术骨干,他对公司和组织交予的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但每次想到自己的家人,总感觉到遗憾和亏欠。

  2010年,他还在队里当司钻,在井上一住就是172天。难得回趟家,妈妈给他安排了相亲,也许是在野外待太久了,面对姑娘,他都不会说话了。“现在想想,我妈当时在一边焦急的表情,我就知道当时的我有多差劲,很感谢我的妻子能体谅我的笨嘴拙舌,愿意和我在一起。”他感激地说。其实他的家人一开始并不太了解他的工作,在他们心中,他既是“一年四季见不到面”的忙碌丈夫,也是“回一次家变一个样”的陌生父亲。

  因为工作原因,他常年不在家,回家后也很少提及工作,以前妻子只知道他是一名修井工,却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有一年春节放假前一天,他们作业4队接到高产井投产紧急任务,主动放弃与妻儿老小团聚过年的宝贵机会,奔赴现场连续鏖战32个小时。公司领导为了让他们与家人团聚,提前将他们的妻子、孩子接到了野外生活驻地,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到驻地时,妻儿们列队等待自己的丈夫和爸爸。儿子怯生生地躲在妈妈的身后,小声问:“爸爸在哪?”唐振华走到他们母子面前,妻子沉默片刻,拉拉儿子的手说:“还不叫爸爸?”他伸出双手想抱抱许久未见的儿子,孩子却躲在妈妈身后不敢出来……

  修井工的工作看起来简单,干好却不易。久而久之,修井工被赋予了“高原铁军”称号,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荣誉的背后是日日夜夜的重复与苦干。

  王预庆无法忘记刚刚参加工作时施工的那口侧钻井。2011年的一个夜班,钻井过程中突然发生溢流。时至半夜,没有吊车,只能靠人拉肩扛。100多吨的石粉,七八个人搬了一夜,险情解除了,他们却累瘫了。汗水夹杂着石粉顺着脸颊不停地淌着,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板房,中午吃饭时,拿着筷子和碗,手还不停地发抖。躺在床上,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他想放弃这份工作。可父亲的话不停地在耳边响起:“孩子,好好干,不要给我丢脸,石油人没有孬种!”

  是啊!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都要抖三抖!不经历风雨,哪有秋实的成熟;不经历刺骨寒风,哪知松柏的坚韧。那一刻,王预庆选择了坚持!

  他更忘不了那顿最香的饭。2016年冬天,刺骨的寒风吹到身上就像针扎一样。那天似乎要下雪了,天气阴沉,风也不停地刮着。已经是中午2点了,由于工作太忙,大家都没有吃饭。这时候队友鹿鸣说了一句:“因为天冷,食堂送饭的把我们忘记了吧!”这时,一个叫马晓鹏的回族同胞将自己带的晚饭拿了出来——1个油饼、2个馒头、1份菜和1瓶辣酱。就这样,6个人席地而坐,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就着凛冽寒风和飞沙,喝着冰凉的矿泉水,“来,这块饼子给你,我不饿,喝点水就好,正好减肥!”大家互相谦让,虽然清苦,但很暖心。后来才知道,由于食堂天然气故障,当天没有做饭。

  当记者问及他的艰辛时,他微笑道:“作为一名修井工,已经习惯了!”

  这是去年4月份的事,王预庆的媳妇李娜在花土沟地方上班,从他们认识的那天起,他都是下班后,先到公寓洗漱好,换上干净的衣服再去找她。她问:“我看别的石油工人都是油油的,工衣黑黑的,你怎么老是这么干净?”他答:“我都快40的人了,同事们照顾我,给我安排的都是轻活,不累也不脏!”时间久了,她也就相信了。那个时候,王预庆在跃进2号油田,跃进油田的井都很脏,好多井由于套管问题,井口一直在返油。那晚下钻前开展了洗井作业,可每下一柱钻杆,钻杆顶部就像喷泉一样,油污溅得到处都是,特别是站井口的同事已经分辨不出谁是谁了。在卸开丝扣上提管柱的瞬间,因水眼被堵,钻杆内的污水和原油倾泻而下,一个夜班下来,他们每个人都被油污裹满全身,只有满含血丝的双眼还在不停地闪动,可是那晚没有人叫苦。第二天早上回到基地,王预庆想着早点回去休息,想着媳妇还没有下班,先把自己弄干净。可当他打开门的那一瞬间,媳妇居然在家,惊讶地看着他,半天都没敢认:“你不是说他们不让你干脏活、累活的吗?”气氛瞬间尴尬了,“那都是骗你的,修井工哪有不干脏活的,身上没有油,那还是修井工吗?我那样说是怕你担心!”媳妇望着他,无声地低下了头,泪水一颗颗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李娜读懂了自己的丈夫王预庆,也读懂了一名油田修井工。

  “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在井场,甭看满身是油污,以苦为乐最荣光。”王预庆、唐振华只是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1954名员工的缩影。井下石油人不仅在攻坚克难中锤炼着过硬的作风,面对困难,更是勇于担当,敬业奉献。有了他们,海西打造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的伟大梦想将很快实现,他们在秉承柴达木石油精神的同时,还在不断弘扬和诠释着修井工这支“高原铁军”特有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