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要建9处61.3公顷人工湿地破解治污难题
近日,记者走进西宁东郊宁湖湿地公园,公园内水鸟嬉戏,潺潺流水清澈见底。很难想象在这一派美丽的景色下隐藏着一套完整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污水能够得到净化。
据悉,像这样的人工湿地,省境湟水河畔共要修建9处。为加强湟水沿岸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入河污染负荷,我省共安排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项目9处共61.3公顷,分布在湟水沿线各重点区域。目前,已初步完成宁湖湿地、海东市乐都区试验型尾水湿地工程,正在建设湟源、乐都、互助、民和湿地工程,计划开工建设海晏、西海镇、民和团结村湿地工程,基本做到湟水沿岸较大污水处理厂均配套建有尾水湿地工程。
宁湖湿地是我省湟水治污的亮点工程。这片人工湿地不仅是市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意义是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湿地污水处理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即一块潜流人工湿地和两块表流人工湿地。湿地的用水通过管道从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引出后,先进入潜流湿地利用,而净化后通过表流湿地汇入湟水河。自然潜流的水,从地下渗出后,经过地面上植物吸收后,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西宁市环保局有关人员介绍,国家对湟水河水质检测项目共有二十几项,如其中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整个项目检测都不过关。经过检测发现,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尾水氨氮、总磷超标,这些化学元素恰恰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因此,在湿地种植芦苇、香蒲等根系发达的植物。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最终起到降解水中氨氮、总磷超标的目的。
这一说法,已在海东市乐都区建成的湟水流域人工湿地得到论证。位于乐都区碾伯镇的湟水河畔,有一片面积1.4公顷的人工湿地,其独特之处在于,这实际上是一个每天处理500吨污水的处理项目。
这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及示范项目,主要处理对象为乐都区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助理研究员祁彪介绍,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比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可进一步削减入河污染物,降低污水深度净化处理的能源消耗,具备恢复生物多样性,营建生态景观的作用,为湟水河水生态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模式。
湟水河,青海人的母亲河。这条我省最大的黄河一级支流,流经省境349公里。湟水两岸,面积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而就是这2.2%的面积,却承载着全省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长期以来,作为沿湟城镇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水体,湟水水资源利用率超过60%,也是流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村面源污染的受纳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远大于河流的环境容量,湟水污染严重。据测算,62%的污染负荷来自生活污水,38%来自于工业废水。
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实施生态治理,是多年来留给我省环保人的一道难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湟水流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应运而生。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基质-微生物-水生植物三位一体的协同处理,实现对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进一步处理,其出水可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再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