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共享发展,增进青海各族群众福祉
廉租房内笑语连连,万户家庭已从“忧居”变“宜居”;
七村八寨坦途通通,搭上交通扶贫“快车”的贫困村驶入发展快车道。
辛勤劳动收获多多,数万人捧上“饭碗”心里踏实、底气十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我省坚持保障民生力度不减弱,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坚持经济换挡调速改善民生不减速,加大民生投入,让群众不断增加获得感,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真金白银保民生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真金白银投入是硬道理。干民生实事,“小财政”的青海,也的确是蛮拼的!“十二五”时期,我省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由“十一五”的149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增长2.1倍。
“2.1倍”是什么概念?
或许,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切实变化,最能体现。
安居是民生之本。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经主人精心布置与打扫,这套公租房显得简单又温馨。搬进新居,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马坊东社区居民李桂花笑得合不拢嘴,“这跟以前住的地方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啊。”过去的5年,城镇各类保障性住房44.4万户拔地而起,50.2万户农牧民住房得到改善,11.3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藏区县城供暖已成为现实……全省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加速改善,安居之梦正悄然变圆。
既要安居,更要乐业。“做梦都没想到,我也能成为一名公务员!”3年前,玉树藏族自治州高校毕业生达旺通过考试,顺利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给他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大变化。
5年间,我省新增城镇就业29万人,是前五年的1.6倍,高校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到87.4%,累计转移农牧区劳动力563万人次……更充分的就业,让群众“有饭碗”,心不慌、心更暖。
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民心基础。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正形成的巨大经济效益,就是最好证明。
扎扎实实补短板让民生共享阳光
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以此为核心,建立起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才能把改革红利真正送到最基层。“十二五”时期,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2%,是增长较快的时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5%,接近翻番。
改善民生、惠及群众,补短板、兜底线为重中之重。增加收入,尤其又要盯住“底线”。9月,我省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的消息,让大家笑得合不拢嘴,一张张笑脸背后,是2005年以来我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2次增长,11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财政小省的青海而言,实属不易。
改善民生、惠及群众,还要补差距、推并轨。城乡居民同享社会养老保障待遇,才能使参保群众从制度体系的优化、完善中获益更多。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和全覆盖。
公平要从源头讲,差距得从源头消。“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的心声,也是我省的努力方向。2014年,我省城市三类残疾儿童毛入学率为270.45%,比2012年提高56.92个百分点;全省农村三类残疾儿童毛入学率为74.23%,比2012年提高17.07个百分点;全省牧区三类残疾儿童毛入学率为53.49%,比2012年提高3.05个百分点。经过不竭的努力,“十二五”时期,我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93%目标。2016年初,省委、省政府将15年免费教育列入民生十件实事目标任务,决定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对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实施15年免费教育,2017年后逐步完善,“十三五”末基本覆盖全省,首批惠及学生86.1万名。
与此同时,我省推进教育公平也迈出关键步伐。为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命题,户籍管理制改革破冰前行。通过考试招生改革,缩小区域及城乡入学机会差距,让更多农村孩子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保民生惠群众让老百姓说了算
就业是民生,创业也是民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企业增添活力,拓展发展新天地。
曾经,利用青海省首届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年轻小伙景占成站在青海大地的加速跑道上,完成了创建无人机高科技企业的完美翱翔。如今,他创办的“青海炫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西北首家拥有无人机合法空域的民营企业。
道理还是如此浅显易懂,只有打通普通人创新创业的“任督”二脉,才能以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新就业,从而提高家庭收入,使民生改善获得持久动力。
一系列政策出台,正实实在在激发创新热情和活力。新登记注册企业的快速增长,也带来新的创业就业热潮,有效带动了新增就业和居民增收。仅2016年上半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增各类企业(含农民专业合作社)827户,同比增长10.71%,新增注册资本85.2552亿元,同比增长122.20%。海西州通过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推进“先照后证”改革,推进“三证合一”改革,真正放权于市场,放权于企业,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
可以说,正是一系列持续实施的惠民富民工程,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积极缩小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各族人民群众。
获得感是实是虚,说到底,群众最有发言权,还是群众说了算。还是那句话,虽然我省底子薄、欠账多,但改善民生的步伐从未减慢。(李彩芸)
视点短评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深刻阐明了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就是最大程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纵观青海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曲曲民生幸福歌宛转悠扬,一幕幕民生幸福剧温暖人心,在住房条件全面改善、医疗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中,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干民生实事,小财政的我省也是蛮拼的。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推进结构性改革,都需要以社会政策和民生保障来托底。如果这时候保不住基本、兜不住底线,怎么来有效释放和扩大消费需求?怎么给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怎么能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所以,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硬的一仗,能不能按期脱贫摘帽,直接关系到能否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关系到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当前,脱贫攻坚的繁重任务同时也决定了我省改善民生的紧迫性。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我省,越往后走,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靠实制胜,我们必须拿出“天不亮就出发”的苦干实干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努力创造条件让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让一幅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动人画卷铺展在青海大地上。(李彩芸)
故事传真
“治多首创”,帮困境儿童脱困
秋日正午的阳光有些刺眼,一年级的小姑娘蕊蕊趴在桌子上一笔一划地写着作业,奶奶布叶在一旁准备祖孙二人的午饭,上了年纪,动作有些迟缓。
说起自己的这个孙女,老人眼里满含慈爱,可又有些心疼。“她爸爸去世得早,妈妈改嫁后孩子就没有人抚养,只能送到我这儿来,可我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拿什么照顾这个孩子啊!”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蕊蕊的处境代表了像她这样的孩子的生存困境:父母双方均不履行抚养义务,孩子只能由近亲属抚养,而抚养者自己失去劳动能力,且又没有生活来源。
“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困境儿童是指重残、重病、流浪儿童。而困境家庭儿童包括父母双方均重残、重病或服刑的,或者是父母一方死亡或查找不到、另一方因其他情况无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责任的儿童。另外,还包括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因其他情况无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责任的孩子。”县民政局副局长美加才仁向记者介绍道。
2014年,为做好“民族地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工作创新”,我省在三个县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治多县是其中之一。
试点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完善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助制度。可按照最初的补助范围,像蕊蕊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困境家庭儿童范围之内。将父母离异,均不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责任,养育在60岁以上失去劳动能力的近亲属家庭的孩子也纳入到困境家庭儿童补助范围,属于“治多首创”。
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义西桑周说,他们在开展试点工作前期摸底调查过程中发现,像蕊蕊这样的困境儿童及困境家庭不在少数。
加吉镇下社区的社区主任仁青多杰在基层工作近10年。在他看来,这个问题急需解决。“在过去,这样的孩子并不多见,可近两年,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提高,离异家庭越来越多,再加上因为法律观念和责任意识淡薄,将孩子扔给老人后一走了之的家长不在少数。仅在我们社区,这样的孩子就有6个。”
可如何才能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
立足实际,治多县决定将他们全部纳入困境家庭儿童的范围内,进行救助。
今年4岁的小男孩康珠和爷爷奶奶住在灾后重建政府分配的房子里,当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在地上玩玩具,奶奶牙尕坐在一旁的轮椅上看着他,爷爷松达在屋子里忙活。当听到记者询问孩子能否领到补助时,松达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包袱,层层打开后,将一本救助证递给了记者,一同递来的,还有他和老伴的低保证。
“前年,政府到我家了解情况,说能给孩子发一笔钱。于是每年年底,我都能从卡上领到1920元钱。而且我和我老伴都能领到低保,一年到头,加上逢年过节的补贴,能有七八千元。多亏了现在的好政策,我们这日子才能过得下去!”老人说着,红了眼眶。
这样的家庭,在治多县的确并不是少数,到去年年底,登记在册的需要救助的儿童有1096人,而其中,困境家庭儿童有897人,按照标准,他们每人每月能领到160元的生活补助。
除了扩大困境家庭儿童的救助范围,治多县也将困境儿童的补助标准由省上提出的每人150元提高至220元。这对于一些重病、重残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家住扎河乡大旺村二队的江措,今年才九岁,原本应该步入学堂的她却在2013年查出脑积水、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这让并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我们是在摸底调查时发现这个情况的,她完全符合重病儿童救助的范围,后来孩子的父亲按我们的要求拿来了相关证明,我们便把她列入了救助名单中,每年发放2640元的救助金。”义西桑周说。
采访结束时,美加才仁告诉记者,作为试点县,对于这些困境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的救助,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
假如没有阳光政策,对于这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来说,生活将更加艰难。而正是有了政府的帮助,才能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