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设航空小镇带动京冀14地协同发展(图)
在本次政协会议委员提案中,有相当数量的提案与新机场有关。今年,著名城市专家、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委员准备了19件提案参会,与新机场直接相关的有6件,围绕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各方面规划及未来建设建言献策。
细读这些提案不难发现,连玉明头脑中的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案之间互相关照,因而,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可以看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北京落点之一。
落点
临空经济区是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已经不是连玉明委员第一次提交与新机场相关的提案。2013年,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连玉明委员在提案中建议以新机场为核心推动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他今年提交的多份涉及临空经济区的提案,事实上是在两年之后对当初设想的关照和细化。
连玉明委员认为:“北京新机场建设意义重大,特别是由此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必将成为带动北京南部区域和首都经济发展,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乃至首都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引擎。”
预留京交会永久会址用地
连玉明委员建议,“在南中轴发展延长线上,北京新机场西部、永定河东岸预留京交会永久会址用地”,并进行相关配套建设,“打造国际会展服务区,成为北京服务贸易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强大生长点”。
打造四条航空走廊
为了与临空经济区圈层发展模式相互补充,连玉明委员建议,打造四条航空走廊,打破圈层发展的局限。四条航空走廊分别辐射至北京中心城、首都国际机场、天津、保定,分别辅以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动物园、国家文化创新示范区南中轴核心区、京交会永久会址、京津新干线、自由贸易区、京冀新干线、生态涵养协同发展实验区等配套规划,以此“形成发展以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为核心向外辐射的空间布局新模式”。
建设首都行政副中心
连玉明委员同时建议,依托临空经济区建设首都行政副中心。“初步设想在北京新机场西部、永定河东西岸预留首都行政副中心用地,范围90至110平方公里,配套建设医疗服务区和科教研发基地,承接首都医疗、教育科研等功能的疏解。” 他认为,由此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均衡布局首都行政功能,有效控制人口规模,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思路
建设功能型航空小镇
在提案中,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并未被局限在北京。“应该以临空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建设功能型航空小镇,与周边大中小城市共同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城镇体系。”连玉明委员表示,之所以提出建设航空小镇的提案,是因为新机场地跨北京、河北两地,“以临空经济区建设带动周边区域城镇体系的完善,可以为京津冀城镇体系的构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他建议的航空小镇建设区为新机场周边15公里半径范围内,涉及京、冀两地14个镇。
连玉明委员提交的6件以临空经济区为建言主体的提案,从经济区划布局,到交通路网规划,从城市功能,到区域发展,细读之下会发现,提案之间在细节和架构上互相呼应、补充,建议的着眼点在北京,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
经济布局上,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利于带动京津冀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如果建设京交会永久会址,便是京交会辐射京津冀区域服务经济和带动京津冀区域会展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交通路网方面,连玉明委员认为,辐射北京中心城区、天津、河北的航空走廊,将有利于形成低成本、大容量、快速连通的交通体系,这样的交通布局将成为优化京津冀产业布局的重要抓手,有望扭转北京“虹吸效应”,“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发展要素不再单纯流向中心城区,而是真正流向功能发展区”。
城镇体系方面,“城镇体系不完善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瓶颈之一”。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节点,因此,连玉明委员认为,依托临空经济区建设功能型航空小镇,使小镇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居住功能与大中城市处于同样的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其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理念
提案应有前瞻性
效果由历史检验
前瞻性,是连玉明委员近年来提案体现出的特点。“政协委员们对自己提出的提案注重办理,比如看办理的时效,看回复的是否满意,这些我觉得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提案,一定是有前瞻性的,而凡是前瞻性的提案事实上不可能立刻办理,它的价值在于若干年以后,其实应该把它当做重大决策去看待,而不是要马上办理的事情,提案里应该有前瞻性的建议,效果由历史来检验。”
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将一份关于加快北京法治建设的提案放在了自己提案目录的第一位,“它应该是头号提案,十分重要”。随后的两个提案重点,分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新机场临空经济区。
“现在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就是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的核心是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地区的核心以前在咱们国家的东北,而东北的龙头是环渤海地区,环渤海的重中之重是京津冀地区。”连玉明分析认为,“如果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解决了,北京的问题一定能解决,所以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能完全站在北京的立场上考虑,这是未来三四年最大的战略。”
背后
依托智库力量
建言献策
“近几天有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就是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见,这是特别重要的文件。”连玉明委员感到很振奋,他说,“实际上,这是第一次在文件中写到政协工作要加强智库建设。”巧合的是,今年他提交的19件提案中,有一件题为《关于加强首都高端智库建设的提案》。
不少人惊讶于连玉明委员提交提案的数量,仅2012年至今的四次政协会议,他的提案数量依次为11件、15件、15件、19件,并多次获得“优秀提案”表彰。
有数量,有质量,这些提案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智库团队作为依托。连玉明委员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这个机构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社会智库,而我又是具有提交提案资格的政协委员,可以把我的研究与提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关注速度发展、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提案是我的研究成果转化的一种形式。”
连玉明委员强调,他提交的提案“不是个人的想法”,而是研究院成员们通力合作的成果。“研究院现在有100多人,我作为院长来牵头,每个提案都组织了专门的课题组来进行研究,一个提案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小组要根据研究成果进行研讨,很多提案都经过一年甚至两三年的跟踪研究,逐步地提出,比如临空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
连玉明透露,通过一年多的准备,他们才从60多件备选课题中确定了今年提交的19件提案。挑选的标准“既要研究市委市政府关注的课题,也会结合北京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通常情况下,一个提案研究小组由3至4名研究员组成,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他们首先要完成课题的调研,这其中既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实地走访调查。“形成报告之后,就是多次研讨,反复修改,直到最终定稿。”也有通过短时间便定稿成形的提案,比如《关于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精细化管理的提案》。“这份提案,从2015年1月初开始,不足10人的研究小组经过初步调研分析、组内研讨等环节,形成了如今近4000字的提案。
链接
截至目前委员提交的提案中,与新机场相关的提案有10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的提案已经有17件。
记者 习楠 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