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结合"走出青海创建之路

16.01.2016  10:22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关于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把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结合起来,与创建“最美乡村”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

  为了让环境美丽,让村民住得舒心,我省把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作为提升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突破口,狠抓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15年,我省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新建便民桥梁200座,为全省600个乡镇级行政村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截至目前,全省共为1492个项目村购置垃圾箱23.7万个,垃圾收集转运车1576辆,修建垃圾转运站112个、小型垃圾填埋场169座,农牧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对全省4169个农(牧)家书屋的图书进行更新补充,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万余场,开展“欢乐乡村”巡演活动25场次。在坚持“送文化”的同时,我省还努力培育一批源于民间、扎根农牧区的文体队伍和文化能人,全省共举办培训班240余期,培训农牧民文化技能带头人、文化管理、经营、专业技术人才8358人次。

  与此同时,通过广泛开展的“青海好人”、“最美青海人”、“最美家庭” 、时代楷模等道德模范和重大典型选树活动,涌现出一批来自农牧区的先进人物。2015年,我省10名“平民英雄”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表彰,12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40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