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根拉面弹奏出一部创业曲

29.07.2015  20:11

  

  “拉面致富,天南海北开拉面馆”,这样的话已传遍整个青海省。如今“要想发家致富,满世界开饭馆”不仅成为对外宣传的形象语,也成为化隆回族自治县立足民族特色、通过劳务输转实现脱贫致富的成功实践。

  由于开斋节,常年在外闯荡的年轻人回到家里过节,一向寂静的卡力岗山村突然热闹起来。巷道里农家门口停放着各式高档小轿车,那些天南海北各个城市的车牌格外引人注目,成为偏僻乡村的一大景致。

  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卡力岗,分布着阿什努、德恒隆、沙连堡3个乡。因为干旱、闭塞、土地贫瘠,卡力岗地区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7月15日,记者在阿什努乡遇到了从内地回乡过节的马二卜。马二卜用混合着青海味与江浙味的普通话告诉记者,11年前,他外出到拉面馆当小伙计,现在成了杭州一家拉面馆的老板。如今,在卡力岗山区,很多农民靠外出开拉面馆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路。

  “这还要感谢我们乡带头外出搞拉面经济的马贵福,是他让我们看到了靠开拉面馆致富的希望。”马二卜说。

  26年前,阿什努乡的马贵福怀揣着东挪西借的5000元钱来到厦门,在火车站附近开了家拉面馆,开始了他的梦想之旅。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个来自清凉西北的回族汉子在炎热的南方海滨城市流汗、“下茬”,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

  马贵福在厦门站住了脚,挣了“大钱”,在大山里引起了轰动。回乡探亲的马贵福看到了村子里依旧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看到了乡亲期盼致富的眼神,他把村里的45个年轻人带到厦门的拉面店打工。

  2008年,马贵福的化隆拉面餐厅击败众多竞标者,落户首都机场T3航站楼,如织的客流量使餐厅的营业额有了大幅跃升。这让马贵福这位来自大山的农民平添了几分自信,也让他看到化隆拉面完全可以靠高端化经营的路子再往高处走。

  在2010年和2014年间,他的两家拉面餐厅分别入驻上海虹桥机场和成都双流机场。“今年,我思谋着还要在上海浦东机场开设清真餐厅。”马贵福说。

  随着化隆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位于黄河谷地的群科新区就像一位少女楚楚动人。这让勇闯商海的马贵福看到了家乡发展所带来的商机。2010年,他带着资金回乡二次创业,与海东都市绿洲公司合作投资8000多万元,一座古香古色,具有鲜明回族传统建筑特色的黄河绿洲生态园在群科新区拔地而起,其集餐饮、旅游、休闲、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一体的诸多功能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在马贵福等人的带动下,一个个山里汉子在大城市圆了创业梦。

  目前,阿什努乡有584户长期在厦门、上海、苏州、武汉、天津、南京等大中城市经营拉面馆,带动全乡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达2746人。

  如今,化隆县有7.9万人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化隆县在全国各地共有1.2万家拉面馆,年产值62亿元,直接收益18亿元。闯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的路子。

  在全国一万多家化隆拉面馆的面案上,飞舞的拉面银丝如同一道道五线谱,上面跃动的是化隆人大众创业、勤劳致富的欢快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