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经济发展之根本

26.11.2015  19: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并正在大步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召开了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本质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优化产业结构即是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所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总量和结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两个独立运动的过程。当传统结构下的数量扩张达到一定程度时,进一步经济增长和发展,就取决于结构的转化,这时,总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赛尔奎因在阐述结构优化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时指出:“结构转变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中心特征和解释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的本质因素。如果结构转变的频率太慢或方向无效,它将会阻碍增长;如果结构转变吸纳了现代技术,改善了资源的配置,实现了经济规模发展,则能对经济增长做出根本性的贡献。”(注产业经济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7页。)可见,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最主要的基础,一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集中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 

  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是结果,产业结构是中间环节,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动力和起点。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推进趋势三个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是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优先发展以新技术为基础的主导产业,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结构的素质,使其在新技术水平上保持持续的增长。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在总量资源中技术要素的比重越高,其结构高级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即结构效应越高。产业合理化即是在结构高级化的基础上,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支撑一国经济的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及限制经济增长的瓶颈产业,使产业间保持均衡和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递进趋势,即是指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即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方向转移的趋势;也是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然后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以结构优化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只有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才能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有三层含义:(1)高技术本身对外转化。(2)高技术转化为产品产业,(3)高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应用,包括传统产业结构的知识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技术本身的进步和发展为基础的,没有高新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就没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只有推进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一方面造成产业之间关联不紧密、不协调,资金、物质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物质能源消耗浪费,劳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另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克服产业之间不协调,关联性不强的关键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用先进的制造业带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制造业是基础性的、具有全面带动能力的产业,只有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才能带动农业发展,从技术层面上克服城乡经济二元化发展趋势,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的协调发展。 

  只有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变动趋势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的收入的提高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而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世界各工业化国家的第三产业GDP的比重约为50%-60%,而我国自1996年以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已上升为了30%。但吸收的劳动力始终徘徊在20%左右。第三产业几年没有进展的重要的原因是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饱合,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一般讲,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上被认为是传统的第三产业,而金融保险、信息产业,房地产和游旅教育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传统第三产业比重在48%左右,新兴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23%左右,这样的结构,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都显示了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是推动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关键。而新兴第三产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二、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中的核心 

  当今世界,当经济由短缺状态转向过剩状态,由买方市场转化卖方市场时,过度竞争使成千上万的企业在寻求竞争优势,而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则是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核心能力是一种整合和利用企业内部的技术和知识资源的能力。整合不是简单的综合,而是以我为主,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驱动因素联为一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其整合内外部技术和知识资源的基础和出发点,一个成功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有效地整合内外部的资源。这是因为创新技术决定了核心 能力的性质;第一,独一无二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内外部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刻上了企业特质的烙印。第二,不可完全模仿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特定技术条件下的形成的,别的企业可以模仿其形式,但都有难复制其本质。第三,广泛的延展性。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核心能力逐步移植到相关的产业。第四,动态调整性。核心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企业技术性质的变化的,业务和产业环境的变动而得到不断调整,并始终使自己处于市场竞争的前沿。 

  企业要想获得核心能力,必须在整合内外部资源的基础,增加技术和知识的积累,表现为:第一,使“隐性知识”高于“显性知识”。比如经验,管理艺术、谈判能力、文化展合技巧等。第二,“虚业经营”高于“实业经营”。造彩电,做冰箱是实业经营,而搞研发、做培训是虚业经营。为了增强竞争优势,企业在务实实业之后,要果断向虚业领域扩张,在产业方面,由一般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在企业层面,由注重制造环节到重视研发和技能培训。第三,“软件资源”高于“硬件资源”。企业当然离不开资金、场地、设备、人员等是硬性资源,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软性资源如信誉、品牌、技术标准、营销渠道,服务、制度安排,经营价值链。第四,“无形资本”高于“有形资本”。有形资本随时可能破产,而无形资本特别是企业的先进的理念、思维、文化、机制等因素,常常会成为企业扩张的先进的理念,思维、文化、机制等因素,常常会成为企业扩张的原动力。第五,人力资本“高于”物质资本。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或者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激活物质资本使物质资本增值,否则物质资本是一堆“破铜烂铁”。过去是物质资本牵引人力资本,现在是人力资本牵引物质资本,比如核心技术,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家才能却不可复制,不可以购买,这正是企业所获得超额利润源泉之一。 

  三、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标志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是,如果发展中国采取外向依赖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技术上过分依赖大国扩散的技术,就会陷入发达国家“一体化”策略的陷阱,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70年代,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大国扩散的技术,自己缺乏原创技术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这些国家既在基础研究上远远落后,又不能开发名牌产品;长期为大国的跨国公司生产配套零部件,充当科学技术的二传手、三传手。当这种技术、产业、产品更新到来时,这些国家主要的产品和产业就成为大国的牺牲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缺乏原始力的经济都是脆弱的,危险的。像日本这样的大国,也不能幸免金融危机的激烈震荡,其决定性的原因是,日本的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远远落后于北美、西欧大国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差。所以,当他的耗巨资研究的“第五代计算机”遭受惨祸失败的,日本政府原先所期望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很难实现,无法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推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导致把巨额闲置资金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形成泡沫经济格局,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就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实现经济强有力的发展,因而“泡沫经济”崩溃,金融长期震荡就是必然的。并且,这种泡沫经济的消极影响和金融震荡的局面,也因缺乏在创新技术基础上的新经济增长点,缺乏实物经济的支撑而难以摆脱。 

  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化,也是如此。当他们主要为日本、美国配套生产的电子产品遇到了更换周期时,因找不到新的增长点而陷入波动和危机的局面。可见,缺乏科学技术原始力的国家,都有沦为大国附庸的危险。即使是今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家的日本,也仍然是美国的小伙计。这不能不同他们缺乏科学技术的原始力,长期充当美国科学技术的二传手有关。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应该把立足点放在发展本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基点上。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在努力学习积累引进先进和适应性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始终要注重本国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和开发,绝不要幻想外国会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秘密转让给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当今国际竞争最有力的手段。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技术引进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但直到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包括相当一批国家重点企业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企业普遍没有技术储备。我国国民经济和高技术所需装备的2/3仍要依赖进口。不少企业只有叫座的产品,却无叫座的关键技术。中国彩电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但“繁荣”背后的沉重事实却是中国尚未掌握彩电工业关键核心技术。我国轿车生产虽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但没有一家企业拥有整车开发技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几家大企业手中。目前,我国有大大小小的药厂6000多家,但绝大部分是仿制的,医药市场上真正属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合成药(不含中药)只占市场总数的3%。因此,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拥有自己自主创新技术是自主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

  [作者:杨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