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60年:60年高蹈弘阔 60年雄壮宛曲
青海新闻网讯 60年高蹈弘阔,60年雄壮宛曲。过去的60年,化隆回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合力攻坚,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60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县乡油路、乡镇公路、村庄硬化路四通八达;太阳能光伏电进入寻常百姓家;电话、电视、无线网络日益普及;人畜饮水、水利灌溉工程不断修缮。
60年来,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道路、管网改造、文化广场整治工程逐一完成;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路沿线综合整治项目陆续实施;甘都、牙什尕两镇9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面完成。
60年来,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养老保险等一系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社会保障网搭建完成。
60年来,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实施了高中免费教育,巩固了“两基”成果;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全民健身、村级文化活动室等项目,不断改善群众文化生活;全县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先住院后结算和药品零差率。
60年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成绩斐然。沙棘林、核桃经济林、人造林逐年增加,河道防洪、山洪治理、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60年来,化隆县28万各族儿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了新的辉煌!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黄河沿岸生态游、休闲游、农家乐、水上游等特色旅游,成为化隆旅游产业的金名片。
2012年3月,随着青海省首批引进的16口国际先进养殖设施——标准化圆形抗风浪深水网箱在公伯峡水库正式投产,标志着具有高原特色冷水鱼养殖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利用当地高原气候冷凉、黄河水质优良优势,化隆县按照“万亩水面、百亩养殖、亿元产值”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冷水鱼网箱养殖业,将这里打造成为高原的“鱼米之乡”。
2008年9月,化隆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以及《化隆县城镇体系规划》,融入“黄河谷地经济带”和“黄河水上明珠旅游带”之中,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化隆县有史以来最大的城镇建设项目群科新区建设。
经过几年建设,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近32亿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沿着笔直的马路一路走去,市场、医院、商住楼等犹如一颗颗明珠般耸立在新区内。
化隆还是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曾几何时,“县穷民不富”一直伴随着化隆县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的思维碰撞中,勤劳、朴实的化隆人发现,他们人人都会的“拉面”备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一碗银丝情满大江南北,几样佳肴飘香神州内外”。仿佛是一夜之间,化隆拉面馆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遍地开花。
截至2013年10月底,化隆在全国各地开设的拉面馆数量达10018家,覆盖全国26个省(市)、205个大中城市,10多个邻国及地区。共带动11万人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务收入8.1亿元,“拉面经济”收入占全县劳务经济总收入的69%。
连续三年,化隆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拉面之乡”。
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处处涌动着发展的脉动。
6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化隆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作为结构调整、富民强县的主攻方向,作为推进化隆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种植业结构经过逐年调整,化隆县特色农作物、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膜马铃薯、优质豌豆、优质油菜、藏区青稞等“一体两翼四常”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化隆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2013年,依托全省“菜篮子”生产基地向黄河谷地转移的重大战略部署,地处黄河沿岸化隆县的群科、甘都、牙什尕等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甘都“黄河彩篮”设施蔬菜施工现场,一栋栋高标准的节能温室拔地而起,与邻近的黄河苏只电站库区内的高原黄河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遥遥相望。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化隆县着力推进加合工业集中区、群科绿色产业园、昂思多矿泉水产业园“一区两园”建设,实施佳通太阳能新材料技术改造等28个项目,逐步形成了以冶炼、建材、水电、农副产品加工、少数民族服饰加工、小型农机具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已成为化隆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0%左右。
同时,化隆县还充分利用海东市成立巴燕加合市级经济区的机遇和县府驻地搬迁后的闲置资源,规划打造基础原材料加工集中区和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继往开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宏伟壮丽的发展蓝图。围绕省委省政府“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和海东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大历史任务,在八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发展思路以及“两化”工作会议精神,今天的化隆县从新的起点再出发,迈上新的征程。
今天的化隆,以更加开放、充满朝气的新姿态,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大升级、大发展,正在西部大地上巍然崛起!
拉面经济:转型升级
今天,拉面经济作为海东乃至全省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劳务品牌,在经历了艰苦创业、规模发展阶段后,已迈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化隆拉面”必须遵循不进则退的自然规律,不能安于现状。对此化隆县委、县政府和“化隆拉面”大军已有清醒的认识。
化隆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打造“拉面经济”升级版,制定拉面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通过加强技能、经营管理和法制培训,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提高服务管理能力等有效措施,不断推进化隆拉面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连锁经营、集团发展上下工夫,逐步改变低层次、小规模经营模式,做大做强化隆拉面品牌,增强竞争力。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县拉面创业户数稳定在1.3万户,12万人以上,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拉面经济”收入稳定在劳务总收入的70%以上,“四统一”示范店、“五好经营户”分别达到1200家以上,品牌化发展、连锁经营户达到100家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化隆县加强同金融部门的协调联系,多方面筹集贴息资金,继续提供小额贴息贷款、创业贷款、劳务周转金借款等资金扶持,切实加大对拉面经济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从政策、资金、技能等各方面提供扶持。加大对其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拉面经济健康发展;从培育、选树、推广典型入手,着力建设一批化隆牛肉拉面样板店、旗舰店、展示店,积极推介、宣传化隆拉面经济,引导广大拉面从业者规范经营。
此外,产业化发展“拉面经济”,将拉面经济作为化隆县的一项优势产业,从产品的开发、研制、营销及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为一体,打造一个“拉面经济”产业链,深挖附加值,实现全民创业就业。不断提升拉面经营者的创业意识和法制意识,提升拉面经营者的综合素质,鼓励和引导广大拉面馆经营者改变经营模式,实现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助推“化隆牛肉面”提档升级、转型增效。
现代农业:彰显特色
按照“一体两翼四带”发展战略,化隆县立足川、浅、脑不同类型生态区资源优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重点农业技术推广”为抓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效益显现,优质高效农作物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结构更趋优化。全膜马铃薯、优质油菜、薄皮核桃等优势作物面积稳中有增,占总播种面积的89%。目前,全县各类产业村达36个,涉及全县7个特色产业,参与农户达7918户,实现总产值383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69.3元。
依托黄河百万亩土地开发、北干渠水利工程等建设项目,全面推进海东“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化隆片区)建设。截至目前,化隆片区水、电、路已经全面畅通,整修路面5公里,已开挖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施基槽119栋,种植露地蔬菜1400亩;建设奶牛舍2栋,开挖牛舍地基1栋。
按照“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效增量”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截至2013年底,已累计完成总投资7.2亿元,占规划投资额的60%,以群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主体,甘都万亩绿色产业示范园和牙什尕万亩特色种植示范园为两翼的化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框架初步形成。
全县累计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4.23万亩,涉及农户19979户,建立百亩以上土地流转示范点10个、千亩以上土地流转示范点2个。通过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已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2282栋,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2013年全县实现蔬菜产值2368.4万元,蔬菜生产人均纯收入103.2元。
目前,全县有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452个,涉及农户4236户,带动农户12921户。与此同时,一批以特色杂果、青稞、油菜等农产品运销为重点的农民经纪人不断涌现。
生态建设:山青水秀
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一个“风吹黄沙遍地流,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化隆,如今变成了山山岭岭披上了绿色的盛装,沟沟岔岔点缀着绿色的影子。
放眼南北两山,一片片密林郁郁葱葱,在微风的吹拂下,荡漾起绿色的波浪,煞是动人。山绿了、水清了,化隆县多年来坚持林业生态建设带来的效应正在显现。
多年来,化隆县委、县政府带领群众大力植树造林,坚持不懈地发展林业事业。林业生产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呈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全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化隆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目标,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215.7万亩,占总面积的53.11%。森林覆盖率达14.32%,林木绿化率21.26%。全县活立木蓄积75.87万立方米。林业的发展,改变了生产条件,全县生态环境、生产面貌和生活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良性循环。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在全县范围内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林业投资2.5亿元,完成人工造林62.76万亩,封山育林40.7万亩;“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21.29万亩,封山育林13.5万亩;退耕还林38.23万亩;建成沙棘种子园1000亩,沙棘采种基地1800亩,新育苗9320亩;四旁植树247万株,义务植树688万株。全县森林资源连续多年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被确定为全国100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同时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去年,全县投资2310万元,建设沙棘及核桃经济林1.7万亩,完成人工造林1500亩,补植补栽5000亩。投资4600万元实施了昂思多沟等河道防洪和山洪灾害治理工程,投资5864万元实施了扎巴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新区污水处理场及牙什尕镇拉公麻等9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狠抓建筑工地扬尘、工业企业粉尘等污染专项整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群科新区:亮丽宜居
2012年,省政府明确批复将“化隆县群科新区拟定位为化隆县新城区,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滨水生态宜居城市”。规划控制范围达到2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按照规划定位的要求,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新区建设。
自建设启动至今累计开工建设各类项目80项,总投资达48.5亿元,完成建设39项,完成投资31.4亿元。重点实施了12条20公里市政道路,14个部门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及7个房地产小区总面积100万平方米的住房建设等项目。今年已开工项目57项,完成投资5亿元。目前,商务中心和公安等8个部门办公业务用房及县医院住院部大楼、新区高级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全面竣工,新区各类办公业务用房、住宅小区及开业运营的餐饮、宾馆等全部实现通水、通气、通电和正常供暖。
融资2.96亿元,实施了群科新区府东路、府西路、新区小城镇建设及黄河河堤治理、新区市政设施建设、群科新区向东、滩心新村安置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为进一步规范融资平台建设,海东市和化隆县政府共同投资成立了群科新区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群科新区建设发挥了重要的资金支撑。
按照乔、灌、草相结合,点、线、面为一体的规划要求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绿化目标,新区五年共投资近400万元,重点实施了府东路、府西路等10条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和景观带绿化工程,共栽植国槐、泡桐、香花槐等一批优良树种6000株。今年起投资450万元实施广场绿化及景观带绿化工程。同时,通过开展城市脏、乱、差集中整治和标准化工地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新区建设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
通过几年的建设,新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成日臻完善,办公用房及教育、卫生等项目逐年建设,商务中心一期已具备应用条件,水、电、路、气、暖已基本建成,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
民生民计:普惠群众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争财政对民生投入的比重继续保持在75%以上。
积极争取和实施产业扶贫、对口帮扶、整村推进、特殊类型地区易地搬迁等项目,力争扶贫投入资金达到2亿元,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好中小学标准化和幼儿园建设等各类项目,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支持特殊教育,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县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发展卫生计生事业。巩固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扎实推进“康福家”行动和人口信息化建设,落实好“单独二孩”政策及各项计生惠民政策。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好村级文化室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及全民健身等项目,夯实文化发展基础,高起点、高水平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努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促进创业就业政策措施,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创业就业。认真落实政策,切实提高种粮补贴、高龄补贴等惠民政策的补助标准。继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养老、医保、工伤、生育等保障覆盖面,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争取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1500套、农村“两房”5200套、村级老年幸福院32所、残疾人之家1所。
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化隆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大县、移民大县、劳务大县、经济总量小是这里的最大特点。为此,化隆县以“平安化隆”建设为重要载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创新机制,坚持综合施策、主动化解纠纷,做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与党建、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有效预防和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
建立健全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平台,进行分级化解纠纷。目前,全县共有各类调解组织428个。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县级领导每月2天、乡领导每月3天的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上门走访制度,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诉求。
建立乡镇、村社信访代理员制度,变群众上访为信访代理员“下访”。严格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包到底的“五个一”化解办法,并在各乡镇建立民意会客室,实行了民情沟通日。扎实开展以整治维稳重点乡镇、社会治安混乱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打击制贩私藏枪支、非法组织、境外回流人员、邪教、黄赌毒等为主题的“两整治六打击”专项行动,期间共排查梳理各类矛盾纠纷120件次,及时有效化解97件次。
坚持把政府承诺为民兴办十件实事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2013年投资达18.6亿元,民生领域投资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5.4%,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纠纷。先后争取项目资金7100万元,实施了盘龙曲玛等6村库区移民新村建设项目。累计筹措资金近16亿元,实施了公路沿线整治、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
与此同时,针对重点项目建设领域存在矛盾纠纷,去年县上抽调干部100余名,组建了牙同公路、黄丰水电站、群科新区及城镇规划区等4个专项整治工作组,采取联点帮扶、慰问贫困户等形式,实行分层调解与反复调解相结合,走村入户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清理活动。
冷水养殖:异军突起
位于黄河北岸的化隆,境内有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杨、公伯峡、苏只等5个大中型梯级电站,水域面积11余万亩,占海东市水域面积的70%以上。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水温适宜,是发展冷水鱼网箱养殖产业的理想水域。
近年来,化隆县通过项目带动和兴办水产养殖合作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冷水鱼网箱养殖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全省最大的高原黄河冷水鱼绿色产业网箱养殖基地。
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原黄河冷水鱼网箱611个2万余平方米,深水抗风浪圆形网箱40口1.87万平方米。全县网箱面积累计达4万多平方米,累计投放鱼苗72万尾,实现捕捞产量52.6万公斤,实现产值2104万元,纯收入631.2万元。
始终坚持区域化布局的原则,以水产养殖专业村、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为抓手,做到水产养殖基地建到哪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充分发挥水域优势,推动优势水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创建了虹鳟、白鲑鱼、三文鱼等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
先后创建了甘都镇水车村,群科镇向东村、团一村,德恒隆乡哇家滩村,牙什尕镇牙什尕村等7个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快水产苗种改良步伐,重点扶持鲑鳟鱼繁育技术攻关,在甘都镇水车村建成了1个60平米的鱼苗繁育基地,年苗种生产能力达10万尾。
组建了甘都镇水车村永福水产养殖合作社、群科镇向东村忠信水产养殖合作社、德恒隆乡哇家滩村海林水产养殖合作社等市场实体,有效促进了网箱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已成功注册“金尊隆”、“黄河鳟龙”、“宝河源”、“海林生态”、“天意至鳟”、“伊尊源”、“三江渔”等7个鱼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认证。
为做大做强这一新型产业,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组织带动、公私联营的机制,逐步把水产养殖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适应性强的优良鱼种,合理培育新型冷水鱼,提高产量,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努力使养殖业形成产业、形成规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创渔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