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阿河滩——黄河北岸守驼魂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索南多杰(中)考察传统村落
阿河滩村整个村庄,环寺而居,以家为单位,围庄廓建房,相邻而居。因没有严格的规划设计,这使村巷蜿蜒,渠水纵横,反而有一种古朴自然之美。因信仰伊斯兰教,盖房不讲究风水阴阳,而注重美观大方。受东部汉族地区影响,大多村民喜欢木头大房,且注重雕梁画栋。其居家最明显的标志是:大门高大气派,相当讲究;与大门相对的正房则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和客房,一般气宇轩昂,典雅华丽,其高度均在4米以上。与之相伴的左右耳房虽略低于正房,但其高度依旧不低于3米。正房内部,大多设炕待客,炕上铺着色彩淡雅的高级绒毯。在炕下,自然少不了沙发、茶几等现代家具,这一切,与时俱进,新旧相映,给人以温馨宜人之感。有意思的是,耳房内部,无论怎么布局,总少不了澡堂等洗浴之所,将信仰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院落内部,喜植花草树木;院落外边,都栽高大白杨;这使得村庄布局具有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河湟居住格局的中亚风情。
撒拉族的祖先来自中亚,村民内部至今依旧讲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撒拉语,他们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中依旧延续着先民们的追求和喜好。撒拉人的祖先是牵着白骆驼,驮着《古兰经》迁徙而来的,所以,他们对《古兰经》和白骆驼情有独钟。《古兰经》让他们坚守了信仰,白骆驼让他们学会了学习和适应。他们从祖上那里听到:知识是穆斯林丢失的骆驼,谁在哪儿看见,谁就有义务牵回。为此,安居黄河北岸之后,他们分别向藏族和当地汉族学习,由戍守而狩猎,由务农而经商,不断变化,全村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副业。副业也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旧社会主要是淘金、做小本买卖;在集体化时代,主要是出门修路、参与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之后,先后淘金、跑运输、到内地开饭馆,不一而足,不断调试。
在短暂的游走中,我发现,矗立在村中央的国家级文物阿河滩清真寺是具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清代建筑,其中融汇了中国庙宇式建筑以及阿拉伯建筑的诸多因素,尤其是其牌坊式的门楼,简直就是内地常见的关公牌坊,其中融入了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内容,体现出了一种包容、博大的胸怀。与此同时,他们还保留了许多棵历史悠久的白榆、多座古羌族的墓葬遗址以及古堡遗址,而使这个村庄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作者系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马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