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区三县:妙笔绘就文化西宁美丽画卷
西宁文化是历史蕴涵,文化西宁是时代标签。
近年来,西宁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通过两年创建工作,西宁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取得骄人成绩。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健全,覆盖全面,机构完善,服务设施运行有效。
而西宁所辖的四区三县也通过“创文”工作,树立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共同描绘了一幅文化西宁的美丽画卷。
东区:唱响最炫民族风
西宁市城东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号召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东区成立了东关地区民族风艺术团。
民族风艺术团以地域文化为底蕴,以民俗习惯为纽带,以文艺团队为依托,通过展示民族服饰和文艺节目等形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服饰,进一步显示辖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展示民族艺术瑰宝,使辖区内外更多人士领略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美丽。
通过具有民族特色、展示本地民族风采的节目,吸引了很多少数民族观众,改变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逐渐开放思想,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力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中区:依托古老优势 打造“四脉”特色
城中区作为西宁市的中心地带,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全省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省、市党政机关的所在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城中区围绕“四脉”(山脉、水脉、人脉、文脉)特点,按照“一轴两片”的发展思路,构建文化旅游大格局。
同时为全面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推介“夏都西宁、多彩中区”品牌,进一步提升城中区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城中区在充分借鉴国内知名的草莓音乐节、MIDI音乐节和张北草原音乐节办会理念的同时,结合本地特色,于2014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多彩音乐节”。极大地丰富了全市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助推了城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功打造出了城中区文化旅游新品牌。
西区:基层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
在城西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公共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被安排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统一部署安排和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核心、最基本的工作,连续两年被纳入区委、区政府民生工程目标。2012年至2015年,西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投入稳步增长,累计投入达七千余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8%,实现了“一馆一站一室一点”建设达标全覆盖,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城西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终极目标,是把西区建设成为青海最具影响力魅力城区。在示范区创建中,西区充分发挥辖区2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4个影城、1个大剧院、1个科技馆、1个体育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了区级文化馆、艺术中心、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站、广场文化店的公共服务网络功能。
北区: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城北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结合创城、创模、建卫等活动、各类节庆时期及青洽会、环湖赛等重大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了许多精品文化活动。其中北区的乡趣美食文化旅游艺术节、北山“四月八”文化庙会、锅庄舞大赛等历经数届,已成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品牌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地提高了北区知名度。
目前,北区文化队伍建设,建成廉政文化、非遗文化等志愿者队伍15支,建成村级文艺小分队38支,建成大堡子镇、二十里铺镇乡镇流动文化服务队2支,广泛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志愿服务。还积极探索了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方面的措施路径。打造符合地域特点的机制体制创新;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发展,多方搭建平台和宣传渠道,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有效形成互帮互补。
湟源:打造“农味·书香”品牌
为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湟源县着眼于农家书屋建设,在管理、服务、推广上做文章,努力打造“农味·书香”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为了真正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湟源县举办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邀请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教授赴各乡镇开展专题讲座9场,各乡镇文化站负责人、文化干事、各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和部分包村干部共计260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能更好地为农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使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到国家的文化惠民政策。
大通: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积极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业余体校作用,“两馆”已开通局域网,将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设备,大力推进免费开放,建立与文化体育职能相适应的基本文化体育服务内容和方式,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能力。
县文化馆开设了“兰亭”书法、民间舞蹈、“花儿”合唱等各类培训班,在县职业特殊学校等学校开设了剪纸、河湟皮影雕刻等8个长期培训班,共举办14个专题展览,培训班20期,培训824人。深入农村辅导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文化活动,年辅导文化活动736天,共1382次,参加人数达15000余人次。县图书馆积极组织人员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定期到农家书屋现场指导书屋管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为全民阅读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湟中:“非遗”在保护中传承
湟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塔尔寺酥油花、塔尔寺花架音乐、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千户营高抬、湟中堆绣、银铜器制作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中农民画、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河湟皮影制作技艺、湟中壁画、湟中民间彩绘泥塑、南佛山“花儿”会、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湟中加牙四月八庙会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鲁沙尔高跷、塔尔寺藏传佛教舞蹈、湟中古建彩绘、塔尔寺藏传佛教壁画、塔尔寺藏传佛教堆绣、慕家酩馏酒酿造技艺、塔尔寺刻版印刷技艺列入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湟中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名。
近年来,湟中依托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资源,秉承“非遗”生产性保护开展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了以农民画、壁画、堆绣、泥塑、雕刻(木雕、砖雕、皮雕)、藏毯、镶丝、银铜器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涵的湟中县“八瓣莲花”特色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