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核四区”支撑京津冀生态环境 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7%
◆本报记者周迎久 通讯员张铭贤
河北省人民政府日前印发《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17年,河北省PM2.5浓度控制在68微克/立方米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32%以上。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17%左右且达到国家规定要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5%。
环保优先
坚持绿色引领树立“红线”思维
“《规划》的核心是把河北省的生态环境修复好、保护好、建设好,不断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介绍说。
“《规划》构建了完善的生态建设框架体系,可以概括为‘一条红线、五大分区、六大行动、三个五十条举措’。”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殷广平介绍说,“在总体把握上,坚持环保优先,树立红线思维,对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限进行了明确。”
在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方面,《规划》划定全省湿地生态保护面积94.2万公顷;将张承坝上地区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机制的105万公顷草原、坝下地区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地项目的45万公顷草原全部划定为基本草原。同时,《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652.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71亿立方米。
在质量底线方面,《规划》明确了到2017年河北各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底线,并提出到2017年,各设区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断面比例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丧失使用功能的断面比例较2015年下降11个百分点以上。
在资源消耗上,《规划》提出,到2017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7359万吨;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比2017年削减9%左右。
分区施策
构建“一核四区”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划定了生态功能分区: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构建‘一核、四区、多廊、多心’生态安全格局。”河北省环保厅规划财务处处长牛晓东介绍说。
按照《规划》,“一核”是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包括廊坊、保定、沧州市的33个县(市、区)的全部或部分,将适当增加生态用地比重,用大网格宽林带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片湿地,整体构建环首都生态圈。
“四区”包括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以及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其中,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包括张家口市4个县和承德市两个县的全部或部分,西部以恢复和建设疏林灌草景观为主,东部则以林为主。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将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低平原生态修复区地处华北平原中部,要全面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的主要任务则是恢复和扩建滨海湿地,构建海岸生态防御体系。
“多廊”为滦河、北运河、南运河、潮白河、子牙河、永定河、拒马河、大清河、滏阳河、滹沱河等生态水系廊道,以及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衡水、张家口、承德等城市生态绿楔。
“多心”为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唐海湿地、滦河口湿地以及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王快—西大洋水库、岗南—黄壁庄水库、岳城水库、大浪淀水库、桃林口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地组成的区域生态绿心。
“河北将按照协同发展功能分区,因地制宜,实施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殷广平表示。
重点突破
实施六大生态建设攻坚行动
河北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王中朝介绍说:“《规划》明确提出,将重点实施六大生态建设攻坚行动,分别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强化区域水安全保障、加快建设区域生态屏障、积极改善土壤和城乡环境、强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以及推进京津冀生态建设联动。”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规划》提出,2017年底前,完成化解过剩产能“6643”任务。严格环境准入门槛,原则上不再审批炼焦、钢铁、水泥、有色、电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河北将专项整治造纸、焦化等十大重点行业。2016年底前,各类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在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方面,河北将实施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
在土壤和城乡环境治理方面,《规划》提出,逐步降低农药使用量,到2017年建设20个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以产粮大县和蔬菜产业县为重点,划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设美丽乡村。
在京津冀生态建设联动方面,河北将协同北京、天津市制定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推进张家口、承德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共同开展环首都国家公园建设,推动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此外,《规划》特别提出,确保2022年冬奥会时,全年不出现灰霾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