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坚守生态,畜牧业走向阳光之路
青海新闻网讯 保护生态,走一条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道路。早在2008年,我省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在机体机制上开始了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如今,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我省探索出了以股份制为主体,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为补充的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基本组织单元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在全国率先闯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草地畜牧业发展之路。
坚守生态,走有机之路
洁净的环境,丰富的物产,造就了青海独特的资源禀赋。
世界第三极、世界四大超洁净区之一,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草原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位……在世界环境危机频现的今天,一系列的赞誉让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跃升为全国瞩目的有机“富矿”。
多年来,我省通过实施重大草原工程,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了69.3%,牧草平均产量比2010年提高了26%,草原生态得到了保护。河南、泽库、兴海、甘德、祁连、天峻等县完成了有机认证,草场面积达6089万亩、牛羊378.7万头只,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全省通过“四位一体”综合施策,按照“三步走”战略,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原特色品牌正在加快发展,“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品牌初步形成。
据统计,目前全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户11.5万户,占到建设村牧户的72.5%。牲畜、草场的集约率分别达到了67.8%和66.9%。一、二、三产并举,打破了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草牧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省在完成减畜570万个羊单位的情况下,2014年牧区牛羊肉的产量达到了21.4万吨、比2013年增加了1.52万吨,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截至去年牧区六州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98元,比2013年增长了14.87%,比2010年增长了77.2%,年均增速达到了15.38%,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尤其去年6月,农业部正式批复在我省设立了“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将我省历经7年推进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层面。
坚守生态,推进试验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省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入手,统筹协调保护和发展问题,探索出了适合我省牧区的以股份制为主体,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为补充的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基本组织单元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通过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要在全国率先闯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草地畜牧业发展之路。
“在推进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现代畜牧业,把草原牧业和设施牧业结合起来,真正在高原农牧区走出一条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和品牌效益兼得的特色发展之路。”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试验区,已成为当年和今后我省畜牧业发展重中之重,也是青海向全国彰显发展理念,提升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绝佳良机。
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介绍,今年试验区建设可以说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力度空前。从顶层设计看,从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建设意见,到省委农村牧区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分工意见,再到省农牧厅制定印发工作方案通知,经过近大半年努力,目前试点区建设思路、目标、重点和分阶段工作、配套政策已逐渐明晰和健全,为试点区建设奠定好坚实基础。
从推进力度看,今年省政府共整合中央肉牛羊调出大县资金、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奖励资金、省财政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32769万元,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并遴选确定了9个重点县、100个生态畜牧业示范社开展试验区试点创新建设。
日前,农业部已在我省启动了草牧业草畜联动试点、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在农业部的争取下,财政部已启动了牛羊肉调出大县奖励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已先行先试,在牧区6州取得了进展,已在961个村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坚持生态,锁定新目标计划
今年,我省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分步推进方式已出炉。
在今明两年试点创新阶段,我省将充分整合现有涉农涉牧资金,采取整县、整乡推进方式,确定试点县、试点乡。
在2017年、2018年示范推广阶段,将根据凝炼的经验,坚持先易后难,优选推广区域,稳步示范推广,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组织化、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四化”一体。
在2019年到2020年全面提升阶段,将全面总结试点创新和示范推广阶段工作,查缺补漏、凝练经验、优化模式,提升建设质量,形成一整套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办法、模式,为全国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