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协会带动400户农民致富
青海新闻网讯 “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君乐协会不仅免费提供肥料,还上门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把我们庄稼人拉了起来!”乐都区李家乡烂泥沟村村民李积秀说起去年自家的马铃薯和黄芪种植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乐都区李家乡君乐种植协会是2010年由李家乡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组成的协会。为了更好地让群众增收、增效,2014年,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君乐种植协会党支部,把党支部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上,形成了“协会+支部+农户”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先后建起了农产品良种繁殖基地、良种实验基地、科技培训中心和一支科普服务队。
说起李家乡君乐种植协会,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君乐种植协会会长王登君,李家乡有名的种植大户。协会成立初期,王登君便带领仅有的8名会员深入各个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参观学习种植新技术、好经验,并挨家挨户地为群众宣讲科普知识。村民王永成说:“我们哪里懂得种植知识,自从协会成立了,王书记就天天来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协会,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致富。”
60岁的李积秀,是协会的一名党员。去年她家的22亩马铃薯喜获丰收,一亩马铃薯产量达到了4000多斤,收入近4000元。“以前都是等收购商上门来收,大约6毛钱一斤,一亩地最多也就1000多块钱。协会成立以后,不仅给我们免费提供肥料,还有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定点灭虫,有了这些保证,去年我家一亩地产量也增加了20%。”李积秀说,不仅如此,君乐种植协会马铃薯储藏窖建设援助发展示范项目为李家乡贫困会员修建了100眼马铃薯储藏窖,解决了部分村民农产品销售难储藏的问题。
大力开展科普活动、专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讲座、多渠道寻找销售途径……协会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带动了2000多户农户增收。2014年,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的称号,王登君与协会会员更是卯足了劲。
然而单一的产业发展结构却并不能成为李家乡发展的长远之道,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农民收入极不稳定,王登君意识到了产业转型的重要性。2016年,李家乡干沟村扶贫项目——6000斤黄芪在烂泥沟村试种。种植成功后,100多户村民尝到了药材种植的“甜头”。“去年4月份,在协会的指导下,我试种植了一亩黄芪,一公斤能卖四块五,我家一亩地产量是1500斤,算下来赚了6000多元。”李积秀高兴地说。
多年来,协会会员已从建立初期的8名发展到429名,辐射甘肃省永登县、天祝县和乐都南北5个乡镇及李家乡14个村,配有专业技术专家5名,农产品种植“土专家”21名,农产品经纪人58人,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生产互动的良性运行机制。同时,协会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等平台,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举办各类种植技术讲座和科技培训活动,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大力推广科技知识,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使广大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接受先进理念。
如今,李家乡的农业从单一的马铃薯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药材发展。王登君信心十足地说:“今后将通过努力,使协会的农产品产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君乐种植协会成为带领群众增收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