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奇妙处

07.01.2016  21:16

   峨堡古镇,海拔3300米,古丝绸之路南道咽喉,当年隋炀帝在张掖会盟西域诸国,就曾经取道峨堡。随着祁连旅游业的兴起,峨堡古镇的地理优势凸显,建设中的高原藏城慢慢展现出新姿。

  近日,峨堡镇新建的博物馆正式全面验收。正值寒冬腊月,寒风凛冽。新建的博物馆外表就气势不凡。站在馆外,参加验收的专家们虽然穿了厚厚的防寒服,却依然冻得发抖,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验收高海拔地区的博物馆,专家们都明白要经历与寒冷的对抗。进入里面,一阵阵的暖意扑面而来,里面陈列的文物和LED灯光交相辉映,专家们饶有兴趣的慢慢参观和验收。

  一圈参观后,专家们对博物馆里面的采暖有了兴趣。一千多米的大厅,没有发现一件暖气片,也看不到其他采暖的设备,到底如何供暖的呢?这暖气是从哪里“飘”出来的呢?专家们开始寻找起来博物馆的供暖设施。望着诸位专家的疑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指了指脚下,说到:“我们采用的是地暖,而且还是电地暖!”

  峨堡新镇建设之初,真值电能替代业务逐步推广时期。海北公司瞅准地方发展趋势,以“电能替代-碧水蓝天”为主题,积极联系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力争在“天境祁连”打造成海北地区电能替代(电热膜、碳晶画、电热炕、空气源热泵电采暖)示范县。公司结合当地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多次和县上相关领导协商,介绍电采暖的优势,并且把峨堡古镇的电能替代纳入电网改造和建设规划,给电采暖留出了发展的余量。在峨堡当地,除了博物馆采用了电采暖之外,卫生院、幼儿园、党员活动室和部分牧民家里都推广和采用了电采暖设备,方便快捷的电能取代了牛粪和煤块,最新的产品也快速融入了牧民的生活中。

  电采暖改造项目的实施,代替了传统烧煤、烧秸秆、烧树枝等传统火炕,走上了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的科学发展道路,对海北地区生态文明特别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地区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和大气污染治理、还原草原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