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发展·海西篇 枸杞红色产业的荣光与希冀
今年8月,第五届道地药材产业论坛暨首届道地药材(枸杞)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召开,这是海西推动柴达木枸杞产业规范化发展,做大做强做精枸杞产业,进一步提升柴达木枸杞知名度的重要一步。
青海成有机枸杞主要出口地
事实上,自2008年起,海西大力发展枸杞产业。截至去年年底,种植面积已达31万亩,成为仅次于宁夏的全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基地。因为柴达木枸杞生长环境洁净、有效成分含量高并且果大、肉厚、等级高,具有独特的品质,在有机枸杞出口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
“我国出口的枸杞中,主要来自宁夏、山东、广州、青海等地。但是,有机枸杞的出口70%以上货源来源于海西。”海西州农牧局调研员、海西州枸杞产业协会会长李建新说。
作为打造我省第一块标准化有机枸杞基地的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自2009年起,陆续拿到了出口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的有机认证。公司总经理赵海东说,目前,公司90%的产品都销往海外,主销欧洲和美国市场。自2010年至2013年,公司的出口量增加了10倍有余。在全国三百家枸杞出口企业中,亿林去年出口量的排名在第七位,“这几年,青海企业的排名都比较靠前。”赵海平说。
虽然国内大多数消费者只知“中国枸杞在宁夏”,而不知“精品枸杞在青海”,但海西州通过差异化、精品化的路子,充分发挥资源、地域优势,建立了“柴达木枸杞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柴达木绿色食品保健品出口基地”、“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等,以高品质的枸杞逐步立足国际高端市场。2013年,海西枸杞出口创汇934万美元,居全省农产品出口之首。
《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精骨,去疲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柴达木枸杞中的许多成分高于宁夏枸杞。通过在海西举办首届道地药材(枸杞)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对于海西枸杞被中医药界认可,并打开这一市场大有裨益。参会期间,参会代表在参观考察了海西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后,部分代表企业当即确定了合作意向。
如今,有机枸杞和普通枸杞在价格、市场需求等各方面的差距让果农们逐步认识到标准化种植的重要性。2012年8月,海西州成立枸杞产业协会,通过发挥“引导+指导+督导”的作用,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生物农药,自行制定柴达木绿色枸杞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质量控制规范,建立完整的质量跟踪体系。与此同时,海西州还参照使用了包括环境空气、农田灌溉、土壤环境等七个方面的规范标准,形成并维护着“柴杞”这一刚刚崭露头角的地方品牌,力争在海西建成中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深加工让枸杞产业增值
规模化的种植为枸杞深加工打下基础,深加工企业的入驻进一步提升了枸杞的种植规模和水平。
《海西州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海西枸杞种植面积在“十二五”期间发展到30万亩,这样的发展目标既能形成规模化种植,发挥生态保护作用,又能支撑枸杞产业所需要的原料和国际、国内对柴达木枸杞的市场需求。
目前,柴达木枸杞加工业逐步兴起,通过研发应用新技术,枸杞果、冰冻果、枸杞蜜、枸杞叶茶、枸杞原汁、化妆品、枸杞籽油、枸杞果酒等近20种系列产品已开始批量上市,枸杞多糖、枸杞籽油软胶丸、枸杞汁饮料、枸杞酿造、枸杞黄酮类的提取等精深加工正在起步。
去年8月,青海大漠红枸杞有限公司研发的冻干枸杞产品刚刚面世;今年9月,公司的又一明星产品100%枸杞汁投放广州市场,成为我省首家生产这一产品的企业。
进入大漠红上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更换衣物鞋子、洗手、紫外线消毒、酒精灭菌、风淋、穿过灭菌池……在进入洁净生产车间前,一整套的消毒环节让我们印象深刻。 15级净化要求的小瓶灌装车间,1个小时就能灌装8000瓶。据公司生产部部长王军堂说,在枸杞行业,这样的设备、生产环境都是一流的,这是将枸杞这一农产品转化为高端食品的保障。
据海西州农牧局副局长李胜业介绍,根据枸杞种植区域的分布和地理区位的优势,海西着力建设以枸杞干鲜果、枸杞浓缩汁、枸杞颗粒制剂、枸杞提取物、枸杞酵素为主要加工内容的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和枸杞种植、交易、初加工、科研检测四位一体的原料保障供应基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目前,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和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3家。从枸杞的种植、加工到贸易,枸杞产业横跨一产、二产和三产,预计今年能形成产值50亿元。
就在枸杞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之际,枸杞加工企业发出了“完善枸杞相关配套产业”的呼吁。
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允平建议,海西枸杞的资源优势无可比拟,但缺乏人才、市场配套能力弱等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康普来说,无论是枸杞的内外包装,还是农药、设备配件等都需要外购,设备维修更是困难,这给企业落户柴达木造成了很大不便。
文化赋予“柴杞”丰富内涵
“传说,西王母有两宝,一个是蟠桃,一个就是枸杞……”作为枸杞产业协会的会长,说起枸杞,李建新能讲出很多吸引人的故事。李建新说,近年来,枸杞产业协会邀请专家考证传说,查阅大量历史文献,收集有关枸杞方面的史料文献。柴达木盆地是枸杞的发源地,我们这不仅是为枸杞产业寻根,也是为柴杞这一品牌注入文化内涵,赋予持久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还开拓了大家发展枸杞产业的思路。
据《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为天精草,夏采枸杞花为长生草,秋采籽为枸杞籽,冬采根为地骨皮,枸杞蜜则被称为“长生蜜”。
随着枸杞医药作用和保健功能的进一步明确,许多制药企业不断研究开发以枸杞为主要原料的药品和保健食品。因此,《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规划》表明,将延长产业链,按照“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想一代”的思路,使枸杞产品的开发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最终将枸杞产业打造成百亿元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改善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的需要。
最大枸杞深加工企业落户柴达木
在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绿色产业园,占地790亩的一家枸杞深加工企业正在加紧建设。这就是青海藏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柴达木试验区绿色产业园的第一家枸杞深加工企业,也是未来我省规模最大的枸杞深加工企业。
记者在正建设的厂区看到,一栋栋房屋拔地而起,十几个巨大的罐子很是特别。公司副总经理叶军告诉我们,这是用来储存枸杞酒的酒罐,每个罐子的容量为30吨,一共要建40个。明年5月,公司就能具备试生产枸杞酒的能力。
生活区、清洗区、仓储区、原材料交易市场……按照规划,投资12亿元的藏地生物将在绿色产业园打造一个能够生产几十种枸杞及相关产品的深加工企业,明年8月,一期项目就能投产运营。
在藏地生物生产的枸杞果粉、枸杞饮料、枸杞含片等二十余种产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当地特有的白刺果,开发的白刺果酒和饮料;一种则是枸杞花色苷提取物。当众多企业瞄准枸杞深加工时,藏地生物发现了柴达木盆地的白刺果,并大胆尝试开发相关产品,通过枸杞与白刺的融合开发,拓展产品种类,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藏地生物花费3亿多元引进德国、荷兰、意大利的先进设备,用于从枸杞中提取花色苷等高附加值产品。
“花色苷提取物多用于美容保健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较高。我们将与韩国客商合作,涉足美容产业。今年青洽会,我们就拿到了5亿元的订单,今年年底,应该就能实现部分生产。”叶军的介绍让我们看到,大型枸杞深加工企业的落地,也让海西枸杞种植规模的扩大有了托底,更重要的是,枸杞深加工企业正在逐步走向精深加工,从前,只在一产孕育的小红果开始在二产、在三产开花结果。
诺木洪:让科研撑起柴杞品牌
当柴达木盆地的枸杞产业一年一个台阶快速发展之时,研发能力不足、缺乏本地枸杞优良品种、缺乏种苗繁育基地等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紧迫。于是,因枸杞这一“红色产业”而闻名的诺木洪农场开始转型,这里不仅仅是全国最大的枸杞连片种植基地,还将成为全省最大的枸杞研发示范基地。
8160平方米的现代化枸杞科技楼在带有时代印记的农场显得突兀而特别。这座以超前眼光谋划的科研楼,正是诺木洪从枸杞“生产性”基地向“科技型”产业转变的标志。
去年,诺木洪农场与中科院、省农科院林科所、宁夏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组建科研联盟,在枸杞品种培育、苗木组培、种植示范、科技应用等方面寻求新进展。目前,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综合实验示范基地、青海大学诺木洪枸杞产学研示范基地、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枸杞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等科研机构已入驻。
走进科研楼一楼的组织培养检验室中,从野生黑枸杞、柴杞1号、宁杞1号等多个枸杞品种优株中选取的根茎、叶片组织放在培养液中诱导生根。“虽然你的肉眼看不见,但是,它们正在呈几何倍数增长。目前来看,根茎组织的培养生根效果比较好。”
在省农科院专家的传帮带下,技术员李梦莹每天仔细观察记录着这里数千个小瓶子中枸杞苗的生长情况。李梦莹说,通过不断试验,要检测出哪一种培养液更适合枸杞生长,为工厂化育苗提供种苗。科研楼外的智能化温室中,工厂化的育苗模式已经变成现实。去年,青海省“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专项《枸杞规模化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及国家星火计划《柴达木枸杞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首次落户诺木洪农场。
海西州枸杞产业协会会长李建新解释,尽管柴达木地区具有枸杞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有许多野生枸杞具有果实个体大、色鲜肉厚、抗病虫害、多糖等特点,但在枸杞品种培育方面滞后,未充分利用柴达木地产枸杞的优势种质资源。此外,近几年海西推广30万亩枸杞种植基地所用的枸杞种苗基本来自宁夏,不仅大大增加了种植成本,减少了经济效益,而且难于创出柴达木枸杞品牌,不利于柴达木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集中科研力量,利用柴达木地区优势枸杞种质资源开展优良品种选育,才能避免柴达木枸杞为人做嫁衣的尴尬,才能从根本上支撑柴达木枸杞产业和“柴杞”品牌。
正值枸杞采摘季节,诺木洪农场的枸杞种质资源圃中长出了形态各异、颜色不同的各类枸杞。黄枸杞、紫枸杞、韩国枸杞、蒙杞……几十个枸杞品种间隔种植,人工种植的黑枸杞也已经挂果。“通过引进新品种和研究柴达木原生枸杞种质资源,我们正在研究自己的枸杞新品种。”诺木洪农场副场长张学说。
水资源决定了枸杞的种植规模。一直以来,无论是农户还是企业的种植基地,大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因为滴灌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导致枸杞挂果率不高。为了节约水资源,诺木洪农场正在尝试推广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的技术,将漫灌与滴灌相结合,甚至将滴灌改为喷灌等等。此外,农场新建富硒枸杞试验田10亩,《青海诺木洪防沙治沙林场2013年枸杞育苗项目》《枸杞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一批项目逐步在枸杞科技园内有序开展。
在种质资源圃不远处,两棵硕果累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野生柴杞已经长成树木一般高,它们就这样自然枯荣,仿佛见证着柴达木枸杞产业的兴起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