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青洽会:变奏曲和主旋律
2014年,青洽会成为国内重要展会,吸纳签约金额1780亿元。众多央企、大型民企、境外企业纷纷参会,企业参会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同步举办的首届环湖电动汽车挑战赛,吸引影视界大腕纷纷参与,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增设信息和节能环保产业展区,吸引了惠普、中关村等高科技企业的关注,并与青海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举行若干前瞻性的高端论坛,各领域顶级专家唇枪舌剑,为青海各行业未来发展留下一笔战略财富。
●经济下行压力中:青海转型动力十足
上世纪中叶,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决定在校园创办工业园区,并说服了自己两名学生廉·惠利特和戴维·帕卡特在这里创业,于是,这个工业园区未来成为硅谷,这两名创业者最终创办了闻名于世的惠普公司。
在青洽会上,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惠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中国惠普将整合全球的专家资源和先进的技术经验,在数据中心、文化、旅游、新材料、新能源、民生、政务等多方面与青海展开全方位的深入合作。
作为国家创新驱动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管委会率领100多家园区企业的负责人来到青海,并与海东市签约,在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经济园建设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之外建立的第一个产业辐射基地。
惠普、中关村在青海的连番动作,无疑给外界释放出一种信号,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正在通过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给予自身更为旺盛的生命力。青海省,已经瞄准时下大数据信息的大时代背景,不断优化自身经济竞争原动力。
●绿色发展:走效益最大化之路
去年,青海省制定了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拉开了奋力打造“三区”的序幕。
“三区”建设,是为了在青海这一资源富集、欠发达、生态脆弱和多民族聚居地区走出一条科学发展路子。我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确定到2020年,使循环经济成为全省发展主导模式目标。
2014年,青洽会立足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举办首次环湖电动汽车挑战赛,首次尝试了赛事活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获得极大成功。向外界展示了青海在锂电池、光伏发电、储能、电力等环节的资源、产业优势。
凭借着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和后发优势,青海在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如果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贯彻了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的话,那么循环经济带来的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则更为深远。
“现在我们牛羊肉实现精细化分割,通过深加工后的牛羊肉价格是原来的几倍,而剔除下来的牛骨头等,我们也会出售给工艺公司,现在湟源有一家牛骨饰品厂和我们直接联系,他们用牛骨做的饰品去年还拿了国家大奖。”6月12日,在青洽会展位上,一牛羊肉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这样描述着自己的循环经济。
海西的枸杞火了,枸杞蜂蜜,枸杞采摘旅游也成为海西经济中的一抹亮色;沙棘汁远销海外,沙棘提炼的维生素P粉在国际市场上卖出天价,四年生以上的沙棘林中还可放牧牛羊。青海,就是这样一次次从理念上、行动中,实现着属于自己的循环经济。
●积淀有形资产,聚集无形资产
可以说,15年的青洽会通过吸引客商、聚拢人气、打响名气,而增加无形资产,通过签约项目、引进投资而聚集有形资产。有形资产的沉淀、无形资产的积累,渐渐使青海成为生态纯净绿色、经济发展向好、民生改善显著、产业创新力度十足的后起之秀。
2014年,青海推出升级版的青洽会,成功将成果展示、高峰论坛、经贸投资活动与赛事活动相结合,以展示循环产业链条为重点的专业化、高科技展示板块,全景展现了青海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
在今年青洽会上,我省首次完整展示从资源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应用的锂产业链。盐化、煤化、铝产业等多条产业链条,充分展示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成果,凸显了我省打造绿色、低碳、聚集、循环现代产业体系的进展和方向。光伏产业、信息通信、节能环保、现代制造等领先国内乃至世界的先进设备、高端产品,改变了各界人士对青海产业体系、产品结构单一的印象。
一批大项目即将成功落地,今年青洽会组织了中关村百名企业家青海行等25项经贸活动,重点招商等19个项目对接及签约活动,签订各类合作项目387项,签约金额1780亿元。涉及各方面项目的签订,为青海聚拢了财气,积淀了青海加快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的底气。
世界的眼光又一次聚焦到青海,1.1万余名省外客商共襄盛举,17个国家部委及8个行业协会,31个省市区代表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驻成都办,亚洲、欧洲、美洲的26个国家和地区人员参会,2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会议期间到青海寻求项目合作。国内外媒体的聚焦,客商的关注度,让青海从“遥远的地方”走向台前,熠熠生辉。(王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