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万全和他的轮子秋团队
轮子秋表演。图片由吕万全提供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彩色的裙带临风而飘,如飞天再现;矫健的身影俯仰自如,似雄鹰展翅,“海底捞月”“金鸡独立”“比翼双飞”……一招一式,缓如行云流水,疾似风驰电掣。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互助土族自治县安纳歌舞艺术团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高难度、高水平的轮子秋表演,为现场观众送上了一场凝聚着“土乡精神”的视觉盛宴。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吕万全带队表演的轮子秋获得了一等奖。
“表演时间只有5分33秒,为了这短短的五六分钟时间,我们准备了好几年”,有18年带队经验的吕万全表现得信心十足,“很小的时候我见过轮子秋,也玩过,但真正去学轮子秋是在安纳歌舞艺术团。”
“轮子秋是土族先民发明的体育表演项目,是农闲时释放欢乐、庆祝丰收的表演形式。”吕万全说,“我们这次选用的配乐是‘安昭索罗罗’,演员们身穿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舞蹈动作也是经典的‘安昭舞’,整个表演的观赏性还是很强的。”“从2008年到现在,我参加了很多次轮子秋表演,为了这次比赛,大家集中训练了三个月,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不停地反复练习各种表演动作。”
轮子秋,土族语称“卜日热”,意为旋转。“轮子秋”,按照汉语字面的理解就是“车轮子上的秋千”。
“轮子秋”最初取自高原土乡人民秋收时打碾用的板车车轮,取粮时用的皮绳,藏粮用的梯子和打碾场上用的石头碌碡拼成。随着时代的变化,为了使轮子秋更加结实、美观,现在的轮子秋经过改良,采用的是钢制轮盘,套以滚珠轴承,下有圆盘带狮子样的底盘固定在地,柱头尖上安放铁制麦穗模型,外部还有土族七彩绣饰的装饰。
玩轮子秋的人,或坐或站在荡板上,其他人推动木棍,让车轮旋转起来,以转的时间最长、花样最多者为胜。技术高超的表演者,还能够在转轮上做出“金鸡独立”“猛虎下山”“海底捞月”“比翼双飞”等高难度精彩动作,一招一式,缓如行云流水,疾如风驰电掣。表演者下来后仍然头不晕,眼不花。
土族民间传说只要玩过轮子秋,一年里都会神清气爽,身手矫健。所以,每当轮子秋架起来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要上去转一转。在欢乐的土族乐曲声中,小伙子和姑娘们纷纷跳上轮子秋,小伙子的围巾,姑娘们的花裙随着旋转的轮子秋飘逸飞舞,犹如七彩花环;随着音乐的节奏,他们还会在轮子秋上摆出各种舞姿,显得新奇惊险,轻盈多姿。
在1999年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轮子秋”首次获得了一等奖。2008年,“轮子秋”又入选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项目。后来,在第七至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均获得第一名。
在土族的语言里,把姑娘叫“阿姑”,把小伙子叫“阿吾”,轮子秋飞转起来,阿姑和阿吾们要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金鸡独立,是用单脚踩在秋千上,另一只脚高高抬起,只用单手抓住秋千绳来保持平衡。而在这支表演团队里,队员的年龄从52岁到18岁,每天要排练七八个小时,队员的辛苦可想而知。
吕万全说,除了轮子秋,土族还有很多优秀的民间体育文化,民运会结束了,“轮子秋”的表演也不会停转,他们要将这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轮子秋最大的魅力就是56个民族里没有的东西,在车轮子上能表演出东西,我们土族人称为‘空中芭蕾’。奥运会之后,我们要更深层次挖掘整理开发,从音乐方面、动作方面、惊险性方面,把它进一步介绍出去,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