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的一天和十年——新华社记者乘坐青藏铁路列车见闻
东起青海省会西宁、南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自2006年7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已安全运营10年。单程大约22个小时的青藏铁路是一条促进两地发展的“经济线”,也是一条推动沿线各族人民奔小康的“幸福线”。
新华社记者日前从拉萨乘坐Z918次列车赴西宁,在一天的体验式采访中,耳闻目睹了铁路沿线10年的巨大变化。
早晨8时许,记者来到位于拉萨柳梧新区的火车站。站在广场上,可见对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摩天轮,拉萨的小朋友足不出高原就能体验这一游乐项目。
而10年前,这里还是柳梧村。青藏铁路开工后,拉萨火车站占用了柳梧村的耕地。当时发愁生计的村民,如今在火车站周边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柳梧新区也依托火车站的人流,成为集商贸、地产、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区。
候车大厅内人头攒动,南腔北调及偶见不同肤色的候车者,让人感受到拉萨这个内陆高原城市“国际范”的一面。
青藏铁路的通车吸引大批游客进入西藏旅游。数据显示,2015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018万人次,旅游收入282亿元,分别是通车前的11倍和15倍。
8时50分,列车准点出发。当班列车长安蓉安排人员整理车厢顶部摆放的行李,并让每个乘客填写健康登记卡。“因为是高原旅行,担心乘客出现意外情况,需要每位乘客仔细填写有关个人健康事项,并告知高原乘车的须知。”安蓉说。
从拉萨到格尔木,列车行驶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车内全程弥散式供氧,禁止一切明火。广播不断用汉、藏、英等3种语言,告诉旅客可能出现的头痛、呼吸急促等高原反应,并提醒避免剧烈运动。乘务员开始在各车厢巡视,不时拍一拍那些长时间躺卧的旅客,以明确他们的身体状况是否良好。
列车12时20分到达那曲。“那曲”藏语意为“黑河”,流经该地的黑河是怒江上游,这里自古就是藏北高原重镇,唐蕃古道就在其境内。
车停后,记者在站台稍作停留,站牌显示这里海拔4513米。紧邻车站便是那曲物流中心,一排排物流仓库整齐排列,视线范围内几位工作人员正在仓库门口搬运货物。青藏铁路通车后,这里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基地。
那曲物流中心以青藏铁路为依托,辐射西藏拉萨、昌都、阿里以及四川、云南等部分地区。以前的那曲只有10多顶牧民帐篷和几十个驻军铁皮房,曾被人们称为“铁皮小镇”,如今随着青藏铁路的带动,俨然成了一个现代化小城。
58岁的塔吉桑布说,儿子在拉萨开公交车,他每个月都要往返拉萨一两趟,以前从那曲到拉萨辗转坐汽车要用一天,现在不到4个小时。
3个多小时后,列车翻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进入青海境内。此时的窗外,风雪交加,唯一能够分辨的,只有滑落在车窗,又重新冻结的冰粒。
随后,列车经过可可西里五道梁时,一位列车员告诉记者,以前这里荒无人烟,而青藏铁路开通后,游客、司机等多起来了,五道梁已发展成为一个高原新城,一些清真餐馆生意挺红火。
为保护生态,铁路沿线特意修建了动物迁徙通道,另外列车实行全程封闭,避免可能带来的垃圾污染。
记者透过车窗,不时看到铁路两侧有藏羚羊和藏野驴在悠闲地吃草。“与10年前青藏铁路刚通车时相比,沿线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的数量明显增加,它们习惯了与列车相处。”列车长安蓉指着窗外说。
将近晚上24时,夜色中闪烁的灯光告诉人们,到达了青藏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格尔木。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这里是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铁路沿线目前已经建成柴达木区域运输基地和战略装车点18个,工业盐、钾肥、纯碱、煤炭、铝锭及地方特色产品的整列装车和快捷货运班列优势日益突显。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5年,青海省GDP由641.05亿元增长到2417.05亿元。
第二日凌晨6时30分,列车进入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西宁市。窗外不见了高原的荒凉,只见细雨中绿树成行、高楼林立。安蓉告诉记者,西宁周边的塔尔寺、青海湖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因为人流不断增多,这里以前只有3个站台,现在已经有9个了。
2015年,青海接待海内外游客231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8.03亿元,分别是青藏铁路通车前的3.6倍和7.3倍。
列车工作人员王旭说:“我们随车走青藏线,其实每天都能看到变化,有的我们留意了,有的悄然错过了。”(张涛 白明山 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