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四个扎扎实实”:牧民更登尖措“转型”记
以草原为生,以放牧为产,这本是世世代代居住在三江源地区这片广阔草原上牧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尕泽村的牧民更登尖措身上,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在2016年6月发生了转变,更登尖措的身份从一个游牧民转变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名生态管护员。
更登尖措是尕泽村一位普通的牧民,从2013年开始,除了放牧,他还是一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草原巡护员,放牧之余,管好自家的草场就行。
6月中旬的一天,更登尖措听乡亲们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在招募生态管护员,于是,他立马骑着摩托车到乡上,将一份参加生态管护员的申请书交到了乡党委书记曲洋才让的手里。
就在今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在青海省西宁市挂牌成立,更登尖措的家乡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园三区”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的管辖范围。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的要求,生态管护员成了这项任务的重要“纽带”。
通过申请、审核、上报、公示之后,8月18日,更登尖措正式成为了这条“纽带”中的一员。从那一天起,挂着草原生态管护证,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红色袖章,骑着自家摩托车在网格化管理图中“归他管辖”的第三组进行草原巡护成了他最为骄傲的事情。
“巡护工作比起以前放牧,虽然是不同的辛苦,但是一想脚下的草原还能再次长得跟羊腿一样高,就不觉得累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更登尖措说,比起以前每10天巡护一次,现在需要每3天就巡护一次,而且巡护的内容也在原先的草原巡护上增加了山、水、林、湖、野生动物等。
“牧民靠的是牛羊,牛羊靠的是草原。”更登尖措说,2003年以前,他家有3333公顷草场,养着130头牦牛和500只羊。“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富裕,但只是暂时的,因为草原在退化。”此后13年的时间里,更登尖措在我省实施的天然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等一系列政策下,将自家草原缩减到了现在的1333公顷,目前剩余的50头牦牛也“加入”到了合作社。
“虽然草原和牛羊少了,但是收入增加了。”在更登尖措身份转变的同时,一同转变的还有他的收入。
“现在每年能收入6万元,草原奖补3万元、合作社分红1.5万元,加上生态管护员每月1800元的工资,足够我们一家三口人一年的开销了。”更登尖措说。
要成为生态管护员,贫困户是优先选择的对象,这一举措,更是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过程中为当地贫困百姓带来的最大的福音。
组织化巡护,网格化管理。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区域内,由贫困户为主组成的生态管护员的大军,或骑着马、或骑着摩托车,逐渐发挥着保护生态的作用。
“每天巡护山林、捡拾垃圾,就为了让我们的山更绿、水更蓝,国家政策这么好,保护了生态,还有工资收入,这么好的事情我们当然义不容辞。”这是更登尖措的心声,更是忙碌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所有生态管护员共同的心声。(孙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