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乡喜迎纳頓节
土族阿姑正在跳安昭舞。李富生摄
头戴草帽,身穿白色长衫,外罩黑色对襟中衣,或戴面具,或舞纸扇……6月28日,随着第十六届安昭纳顿节的到来,全省20余万土乡儿女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喜悦。
有人这样形容土族群众的能歌善舞:饭可一天不吃,歌不可一天不唱,而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不管是劳动之余,还是欢度佳节,土族群众总是聚集到庭院里唱歌跳舞,气氛和谐而热烈。在互助县流传的“安昭”舞和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群众常跳的大型祭祀仪式舞蹈“纳顿”,就像盛开在河湟谷地中的艳丽艺术之花,艳丽了整个河湟谷地。
纳顿节从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二开始,直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持续63天。土族纳顿节也因此而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狂欢节”。 63天的“纳顿”活动,土族群众便追逐着“纳顿”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走亲访友,欢歌祝福。
据土族纳顿传承人鲍呈新介绍,“纳顿”在土族语言中是“玩耍、娱乐”的意思,纳顿节是“三川”土族人民喜庆丰收和祭奠神灵的传统节日。人们以庙会的形式,欢庆丰收,感谢“神恩”,祈祷来年五谷丰登。“纳顿是一种由多人参加的群体性大型娱乐活动,不管你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是七八岁的孩童,只要是喜欢跳舞的,都可成为纳顿舞的一员。到目前,民和三川地区每年正常开展活动的有44个土族纳顿队,参加演出活动的有4600名演艺人员。”
“安昭纳顿节”不但传承土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还牵动着土族儿女绵延不绝的“乡愁”。鲍呈新说:“改革开放时期,我就成为了纳顿舞的一员,后来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纳顿已经不是一种舞蹈形式了,而是我们土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肥沃的土地孕育了朴实勤劳的民族,秀美的山川,滋生出灿烂悠久的文化。2011年5月,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安昭”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一届届土族安昭纳顿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土族安昭纳顿已经成为了解土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互助县委书记陶启业说,互助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河湟文化发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域,多彩别样的民俗孕育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安昭纳顿艺术节作为土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气氛热烈、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是土族人民展示多姿多彩民族文化和追求进步和谐的平台,对于弘扬土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土族群众文化自信、发展繁荣区域经济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