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真情注江源——写在第二批北京对口援建玉树干部任期完满之际
这便是见证:江山清绝,美轮美奂。奔流的巴塘河,把沉痛埋向历史深处,也把“首善标准”描摹在江源的天空。
这便是奇迹:筚路蓝缕,生机重现。千年的唐蕃古道上,跃马扬鞭的格萨尔王雕塑英姿勃勃,倾诉着灾后重建的沧海桑田,也饱含着首都援青干部的扯不断、道不完的第二故乡情结。
2010年,按照中央部署,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长期对口支援玉树的工作。六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北京援青干部走上高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们捧出一颗真诚的心为玉树的经济建设、群众的幸福安康服务,为玉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压力·动力·引力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玉树的援建,很难体会到它的艰辛”近日,记者采访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青海玉树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李军会时,他说出这样一句话。
集中了中国西部贫困地区、高寒缺氧地区、边远民族地区的所有特征、迄今为止人类高海拔地区救灾史上条件最苦、困难最多、情况最复杂的庞大工程、又处在今天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生态环境脆弱……该以怎样的坚守与努力,努力让北京智慧在玉树高原上尽情绽放?进玉树之前援青干部内心忐忑不已。
高寒缺氧、睡眠不好、住板房帐篷,就连上旱厕都让首次踏上玉树高原工作生活的北京援青干部感觉有些无所适从。身体不适、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精神世界的孤独,刚开始部分援青干部的士气显得有点低落。
做任何事,人是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玉树援建前线,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过强的援建队伍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倍感压力的指挥部深知这点。
“我们是代表首都人民来支援玉树的,不是来观光旅游的,对于在玉树援建期间工作生活上的艰苦与不便,对于玉树气候条件的恶劣和民族宗教环境的复杂要给予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大家在玉树的一言一行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首都干部的形象。援玉干部在这里待上几年时间,是很艰苦,但对比当地的干部群众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甚至一直缺水缺电地生活,我们这点辛苦又算什么?”自援青干部从踏上玉树土地的第二天起,指挥部领导与每一名干部谈心交心,讲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针对玉树的特殊气候地理情况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指挥部党委提出“强基础、重实效、树形象、促双赢”的工作思路,同时以“高寒不减斗志、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困难不挫信心”的援建精神,激励每一名玉树的援青工作者。
绿色·底色·本色
走进囊谦县人民医院,患者正在有序挂号就诊,在门诊楼大门一侧外墙上,并列挂着两块标牌——“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北京援建”。
“医院投资3750万元,钱是北京投的,标准也是北京的。”囊谦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才旺南加说,由于硬件过关,医护骨干又先后获邀去北京培训交流,医疗整体水平达标,医院被青海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定为二级甲等医院,成为玉树州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县级二甲医院。
北京对口支援玉树指挥部在项目的取舍上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确保资金与项目都用在刀刃上。李军会在曲麻莱县下乡了解慰问时发现,有一户牧民家一半人都感染了肺结核,而在偏远牧区因为卫生条件差、健康意识缺乏,像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还有不少,看到这些家庭的痛苦后,北京对口支援玉树指挥部决定从今年起,每年投入500万用资金于当地六大流行病的预防宣传。
“对口援建要让当地牧民群众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在北京援建玉树项目管理上,我们尽量多选择雪中送炭,少选择锦上添花,做到精准援建。”李军会介绍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援建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标准化的医院学校等建好了,但是考虑到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医生教师资源匮乏,北京援建指挥部采取“保留技术人员”、“派专家培训指导”、“派专业技术干部任职”、“组织玉树干部技术人员赴京实习培训”等模式建立起对玉树的后期帮扶机制,在市政、卫生、教育、旅游、农牧等领域加大对玉树的智力人才帮扶力度,帮助玉树做好重建项目的运行、管理、维保等工作,确保新玉树的正常、高效运转,致力打造一直带不走的援建队伍,一种属于本地的“首善标准”。
截至目前,北京对口支援玉树的资金已累计达到12.67亿元,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生态建设、智力支援、特色产业、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共实施对口支援项目281个,无论是支援资金比例、资金总量,还是支援资金到位率,都位居6个援建青海的省市之首。
苦地·宝地·高地
不管是“玉树速度”,还是“玉树奇迹”,全国人民都在目睹这个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的草原新城,而从它日新月异的足迹中,我们解读到了“首善标准”这条迥异于其他地方的援建途径。
超过80%的援建资金用在民生领域,民生投资又有超过80%用在基层。近40万雪域高原的农牧民感受到了来自北京的殷切情意,从“首善标准”跳跃的数字中,玉树迈开了感恩奋进的步伐。
回想起在玉树援建和帮扶的日子,援建者的真情在这片走向复苏的热土上流淌,感恩在援建者与受援者之间双向传递,三年来的时间,他们付出了许多,但是收获更多。对援助者而言,援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担当,对受援方来说,感恩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成长和品格再造。
这几天北京援青干部、玉树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陶云明在自己微信朋友圈接连上传着临别之际感人的画面,一面面锦旗,一次次拥抱,一行行热泪!发着发着,陶云明也泪眼模糊了:多么纯朴的牧民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眸子对我们满满的都是感恩,援青干部只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牧民群众就给予我们这么高的褒奖。
同样,任职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的援青干部葛文彤还忙着跟进医院刚开通的120急救体系,作为国家州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引进绩效管理系统、升级现有的信息系统、购置电子图书馆系统、选派青年骨干到省三级医院进行“订单式”培训等医院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都是葛文彤最牵挂的事情。
整个援建期间,还有许多像李军会,陶云明、葛文彤这样的援青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在新时期坚守奉献在玉树的援青干部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
第二批北京对口援建玉树干部任期即将圆满完成,援青干部三年来用献身高原的坚定信念、务实创新的干事激情、不怕吃苦的担当精神、鱼水一家的京玉亲情,谱写了一曲曲献身雪域高原、助推玉树发展的感人篇章。
来玉树为了什么?到玉树干了什么?在玉树怎么干的?这是援青干部常常思考的三个问题。在援建玉树的燃烧激情岁月中,在这三个问题的鞭策下,所有的援青干部得到锻炼成长,收获成功果实,也实现人生价值。
不忘初心,不敢懈怠,不辱使命,玉树的援青干部用汗水和心血向组织和援受的京玉两地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用“首善标准”在雪域高原书写一段无悔人生!
感谢首都!感谢北京!(洪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