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覆盖四百万户 今年将绿色账户卡和阿拉环保卡合二为一,积分兑换更方便
本报记者蔡新华 见习记者刘静上海报道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上获悉,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连续6年成为市政府实事项目。2016年,上海将新增100万户绿色账户,加强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并将绿色账户卡与阿拉环保卡合二为一,未来市民的绿色账户积分兑换将更方便、使用范围更广。
据介绍,去年上海市生活垃圾日均末端处理量从2011年的18902吨下降到16435吨,每天近2200吨湿垃圾经分类得到了资源化处理利用。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400万户,“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覆盖105万户,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比2010年减少20%,相当于少建了一座垃圾焚烧厂。
今年,上海市将实现分类覆盖500万户、绿色账户覆盖200万户的目标。力争实现湿垃圾日均处理能力达2500吨以上,推进湿垃圾处理资源化产品应用,并尽快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纳入市人大立法正式程序。此外,今年要重点研究装修、拆房垃圾的消纳。
记者获悉,对普通市民来说,最大的受益将是,今后绿色账户卡和阿拉环保卡有望两卡合一。绿色账户卡是对市民垃圾分类行为给予积分奖励,阿拉环保卡是对市民交投有价再生资源的残值返还。上海市商务委透露,今后市民或可凭一张卡分别获得“回收物品”与“干湿分离”的奖励,将积分叠加使用。
绿色积分的使用范围也将更广泛。城投集团将与百联集团、PPTV、东方CJ等公司合作,将绿色积分纳入商户促销策略中。中国银行也已将绿色账户与普惠金融相连,实现积分抵扣超市优惠、“绿色变水电煤”、“绿色变黄金”等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兴趣。
上海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向记者坦承,目前上海市仍然和其他探索垃圾分类减量的城市一样,面临“政府热、市民冷”、“知道容易做起来难”的状态,垃圾分类还没有内化为本能和潜意识。应探索将垃圾分类纳入市民个人行为义务指标体系,尽快实现“绿色积分”对个人环保信用档案的支撑。
垃圾分类,靠罚款还是靠奖励?
陈媛媛
为刺激消费,政府、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经常采用减税、积分送礼等优惠方式,进一步扩大居民有效消费需求。
保护环境,是公民应尽的职责。但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居民是否有意愿和能力主动承担环保责任,是个现实的问题。
在垃圾分类管理遭遇推广难的情况下,用奖励思维,能否我们帮助走出这一困局?
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口头宣扬及海报宣传倡导垃圾分类,效果并不好。而采取惩罚措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罚款这种强制行为管的是手脚,而不是心灵。公民的环境意识,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罚款罚出来的。
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瑞典政府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一开始的五六年,大家也嫌麻烦,还是把垃圾一股脑儿扔到垃圾箱。政府曾采取措施,设定监督员在垃圾收集中心监督,抓到未按规定分类的,就要进行罚款。但这种惩戒性的做法并不受欢迎,所以没有实施下去。
资料显示,世界上很多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恰恰都不是仅靠罚款,而是靠奖励来培养市民的好习惯。
比如在日本东京,住户把废报纸放在门口,废纸回收部门就会根据废报纸量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回赠礼品,如卫生纸或胶卷等。
在瑞典,许多超市都设立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如果顾客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回收机就会吐出收据,顾客凭借这个收据可以领到钱,以作为鼓励。
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一朝一夕难以改变陈年痼疾,只有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公民自觉行动,才能收到长久之效。
于是,一些政府尝试采取激励措施,比如对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做得好的市民给予奖励,对进行低价值垃圾回收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
像上海那样,建立、完善和拓展居民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积分制,将部分商家的优惠活动整合到“绿色账户”平台中,利用以积分换取礼品和各类优惠的激励方式,并进一步完善金融对接系统,使得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们切实享受到服务、获得便利、得到实惠,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积分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公众参与环保的手段之一。在环保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曾在早期实施环保积分制度,但对象主要是家电和住宅。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补贴政策逐步退出。
因此,我们不必把积分本身看得太重,不妨当作一种精神上鼓励。如何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让垃圾分类成为公众自觉行动,才是政府亟待考虑的问题。
南京低碳出行可获绿色积分
能兑换健康体检、部分体育场馆使用权和手机充值卡
本报记者徐小怗 实习记者王莎南京报道 江苏省南京市“我的南京”APP绿色出行频道近日上线运营,凡APP实名用户,刷市民卡乘坐公交、地铁,租借公共自行车,或步行,都可以累计绿色积分,积分可兑换健康体检及手机充值卡。
积分全市排名,凭积分可换取实物、上网流量、健康体检等实际奖励。据悉,南京市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奖励全民低碳出行的城市。
“我的南京”是由南京市政府主导开发的城市级公众服务移动应用软件,在大气治理10条刚性举措之外,南京开始尝试实施社会治理新举措,此次推出的低碳出行积分即是其中之一。
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孟凡有向记者介绍,去年首次发布的南京市PM2.5源解析结果,机动车尾气排放是PM2.5的第二大来源,“贡献”率达到24.6%。按照环境保护部的要求,“十三五”期末长三角空气质量整体要有明显改善,PM2.5的区域平均指数要降到50微克以下,这一任务非常艰巨,也有赖于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
凡是“我的南京”实名用户,选择步行方式出行或刷市民卡乘坐公交车、地铁,租借公共自行车,“我的南京”APP上都可以累计绿色积分。“我的南京”APP按照绿色积分等级排名规则,初始登录绿色出行领取种子,随着积分累计,用叶、树、林等级别来表现绿色积分。市民减少自驾,选择低碳出行方式,可以“以分换叶、集叶成木、聚木成林”,级别越高,意味着为南京“植树造林”越多,也意味着对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城市所做的贡献越大。
市民可以在“我的南京”APP、中国南京网站、市民卡自助服务机终端等地方查看低碳积分排行榜,累计低碳出行里程最多的部分“低碳达人”,可以在溧水区的公益树林中认领冠名一棵树,实现线上线下共植树。
“绿色积分”还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在线兑换,以此刺激市民多多参与,除了物质奖励外,也可以免费兑换健康体检、兑换部分体育场馆的使用权等。在“我的南京”即将上线的“绿色商城”,还有手机充值卡等多种商品可供兑换。
南京市发改、交通、环保等部门将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利用采集到的市民低碳出行数据,对市民交通出行数据进行分析,对公交分担率、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等系列城市公交发展指标进行计算,从而更科学地优化管理。
垃圾分类, 需对公众做哪些引导?
周长军
垃圾分类的主体是社会公众,公众的环境意识、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垃圾分类实施的效果。
因此,各级政府、各环境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对公众做出全面引导,不断扩大垃圾分类的覆盖面,达到垃圾分类处置、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目的。
从参与意识上加以引导
政府、各环境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
一是宣传面要广,不仅要面对城市居民,还要面对广大农村居住户;不仅要对在校学生开展教育,还要在各类社会培训活动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二是要传递正能量,对垃圾分类做得比较规范的家庭、对始终坚持垃圾分类的模范和先进典型,报纸、网站等媒体应加大新闻报道力度,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度,正面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三是环保部门、社会组织应定期不定期组织群众实地参观,让公众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例如,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现代快报》、江苏城市频道、腾讯大苏网主办的“2014年公众看环保”活动,邀请南京市民及社区代表、全国各地的环保社会组织代表及环保公益专家代表,实地参观南京凯燕电子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回收处理的电子废弃物种类、所含有毒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等,从而提升公众对于电子废弃物分类处理的意识。
从普及分类知识上加以引导
垃圾有多种分类方式,如有可回收、有害、易腐等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等分类;还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分类。
要将成千上万种抛弃物准确归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环保科技部门、环保工作人员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研究,做出科学、系统的分类。
在普及环保知识的过程中,还要细化垃圾分类知识点,既要把知识点说清楚,也要让公众听明白,不断提高公众的垃圾分类操作能力。
环境教育内容还要符合社会生活实际,把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分类方法与群众的“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公众尽快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要点。
从垃圾减量上加以引导
除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处置外,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是破解当前垃圾围城困局的主要手段.
在绿色社区的各类创建活动中,要引导公众的循环利用意识,倡导购买生活必需品、日用品使用菜篮子、布袋,不使用塑料袋,减少白色垃圾的产生;引导公众建立废物利用意识,对书籍、玩具、电器、家具、衣物等不需要且未损坏尚能使用的物品,可以通过捐赠或转让的方式,供他人继续使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引导公众树立节约意识,提倡购买商品不攀比,拒绝高档包装,拒绝购买一次性的筷子、纸杯,尽量使用经济耐用的日用品,反对浪费,减少剩饭剩菜的产生量。
从绿色消费理念上加以引导
绿色消费是一种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破坏的消费,是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早在2006年,财政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就对外公布《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要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当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不得采购危害环境及人体健康的产品。
笔者认为,绿色消费理念不仅要在各级政府中形成,还要在众多消费者中树立;不仅要利用政府采购力量,还要充分调动众多消费者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地促进生产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扩大绿色产品的知晓度和知名度,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各种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的途径与便利。
从经济政策上加以引导
目前许多地方对居民、单位的垃圾处置费,大都实行定额征收。笔者认为这种征收方式既不科学公平,也打击了居民、单位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垃圾处理费应当像水费那样实行从价计征,多排多交、不排不交。还要实行阶梯式征收方式,对低于一定排放量的,应减少征收处置费用;对超过一定排放量的,要实行惩罚收费;积极履行环保义务,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家庭、单位,还要给予适当奖励和补助,以此提高单位和居民实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环保局
他山之石
日本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针对绿色产品的补贴主要投向了消费侧,其中典型的政策是环保积分制度,即由国家财政支持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的制度。消费者只要购买使用规定的符合节能标准的产品,即可获得环保积分,使用积分可以兑换指定的商品或服务。环保积分制度在减排放、扩内需、促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韩国首尔
近年来,韩国首都首尔社会各界组织了一系列的节能低碳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市民参与项目是环保积分制,这一制度根据家庭和楼宇的电力、上下水、城市煤气、地区取暖的节约使用量获取积分,通过交通充值卡等方式予以积分奖励。这一项目获得了2013年度联合国公共行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