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北区转变政府职能办民生惠群众纪略
还有,尝试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科学、贴心、周到的残疾人系列服务;提供政府埋单的农村学校免费营养午餐;送法律服务到农村、到社区;送就业服务到家门口;送居家养老服务辖区全覆盖……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公共服务的“刀刃”上,养老、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医疗救助、残疾人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进入政府“埋单”视线。西宁市城北区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中,让辖区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居家养老,实现15分钟便捷服务
今年10月的一个晚上,家住城北区永兴家园的胡康友突发心脏病在家中病倒,因子女们都不在身边,老伴儿李崇惠吓得没了主意,抓起电话拨给了小桥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很快,工作人员赶到老人家中,同时协调车辆、人员将老人送到了就近的医院,因为送医及时使老人转危为安。
今年初,城北区民政局在小桥社区、毛胜寺社区、兴海桥社区等地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试行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为空巢、残疾等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服务”。其中,仅小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就投入资金41万余元,为无偿服务的123名老年人每人每月补助150元。
12月2日,记者在区民政局见到了辖区摸底筛查出来的空巢、“三无”、低保、独居和高龄老人1164人全部登记在册,明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将实现辖区全覆盖。并拟将这部分居民全部纳入青海老年人信息呼叫中心远程管理。除享受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送餐、家庭保洁、助浴、助医、精神慰藉、代办等外,依托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的方式,享受社会组织或企业提供的食宿、起居护理、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还将配备“腕上呼叫器”,当老人遇到突发事件或突发疾病,儿女不在身边时,只需按下呼叫键,呼叫器就会立即将信息传送到老年急救定位终端网络平台,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救助,实现24小时无缝隙公共服务。
据区民政局局长苟甫君介绍,经前期准备,区老年人信息呼叫中心平台即将交给社会机构启动运营。目的就是想通过民政部门保底低保困难人群,以无偿带动有偿的方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延伸居家养老内涵。今后,除了区上兜底的这部分人群,想要享受政府搭建这种模式养老、且有经济条件的老人,可以采取低偿或有偿的方式,实现居家养老。处于这个圈内的老人,基本上依托不断完善的养老服务站、呼叫中心等,可轻松实现15分钟便捷生活服务。
目前,由城北区政府埋单,为符合条件的1096名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人每月补助150元,对享受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人每日补助5元,其他老年人每人每日补助2元。针对机构养老服务,城北区民政将为享受民办公助和公建民营机构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其他老年人每人每月补助180元,并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5000元给予补助等。
法制建设,搭建“一小时”法律服务圈
城北区二十里铺镇双苏堡村村民薛某等三人均是农村的低保户,因到邻居家帮工建房触电被烧伤,责任方拒不进行赔偿,生活陷入困境。城北区惠民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受区司法局法律援助指派后,多方寻找证据,在法庭上据理力争,最终为她们在原先诉求的基础上多争取了共计近40万元的利益。
作为探索构建辖区“一小时”法律服务圈,改进法律服务方式的具体举措,今年9月,城北区村(社区)法律顾问聘任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这种新做法在加强专业法律服务与村、社区对接,改进法律服务方式,同时尝试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做法上,也先行了一步。
通过青海松海律师事务所、区中心法律服务所等四家单位,与城北三其村、马坊东社区等12个村、10个社区签订聘请法律顾问协议,由法律服务机构指派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为当地村、居民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调解纠纷、法律援助、搜集社情民意、代理法律事务等多项服务。法律顾问定期不定期到村、社区内,协助开展村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依法办事,并为经济困难的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协调处理重大矛盾纠纷,承办村、社区内的诉讼或非诉讼代理业务,并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等服务。
前不久,结合全省村(社区)两委选举换届。城北区试点的12个行政村、10个社区里,受聘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深入村、社区向村民、居民宣讲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结合真实案例阐释广大村(居)民等在选举各个环节中的权利和义务等。
依托在村、社区设立的“村、社区法律服务室”,城北区打造的“一小时”法律服务圈,成为司法机构和最基层群众的连心桥,遇到难心事儿,提前与法律顾问沟通、约谈,使得村、社区的法律咨询件件有人答、法律服务样样有人接、法律援助条条有人管、矛盾纠纷回回有人调。
政府关爱,触角延伸至最基层
创新工作运营方式,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与青海慧灵智障人士工作站合作,城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是率先在全市建成并运行的最大的一家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运作方式,以服务中心为载体,为慧灵提供场地、设施、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依托慧灵的人才优势和工作经验,不断完善服务中心的康复、教育、培训、托养、文体娱乐等各项功能。服务中心目前有24名员工(其中有3名公益岗位人员),有53名学员在接受社区化服务,共有4个日间小组,3个晚间社区家庭,开展家庭式住宿服务,为18名学员提供晚间住宿服务,由专职“家庭妈妈”和家庭助理共同负责学员的饮食起居。同时有15名0—6岁脑瘫、自闭症儿童在接受个别化训练康复小组服务。
针对北区近3万失地农民就业需求,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创业就业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结合过去基层就业人员流动性大、就业动态千变万化等实际状况,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在38个行政村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从明年开始运行,每个村劳动保障工作协理员每个月都会领到800元的生活补贴。通过各村推荐的协理员,帮助区就业部门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培训需求调查,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就业援助对象申请;配合劳动监察部门做好农民工维权跟踪服务,建立转移就业人员跟踪服务卡;为辖区内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帮扶和援助。
同时,结合西宁市启动的政府购买劳动就业培训服务,今年已经举办了16期培训班。下一步,城北区也准备在政府购买服务领域,灵活完善就业培训内容,加大创业培训的力度,为促进创业就业服务管理模式由以政府推动为主向政府与社会合力共推转变。
早在去年,城北区就率先在辖区8所农村学校推出惠及3200多名农村学生“蛋奶工程”。并相继实施了“零收费”、免费校服、十五年残疾儿童免费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针对辖区农村孩子学校距家较远、中午吃饭不方便的实际,推出了全市的第一个“免费营养午餐工程”,为大堡子小学和友谊学校近1200名师生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区政府先后投资150万元,公开招聘厨房操作人员、配备兼职管理人员,采取学校食堂统一供餐,教师参与管理的模式,营养午餐让每位学生每顿饭成本价以不低于5元配给,里边不包含人员工资、水电费等杂项,学生吃到的仅是连锁超市的供货成本,其余开支都是区政府“拿钱”,真正让农村学生享受到政府花钱购买的贴心服务。
居家养老,实现15分钟便捷服务
今年10月的一个晚上,家住城北区永兴家园的胡康友突发心脏病在家中病倒,因子女们都不在身边,老伴儿李崇惠吓得没了主意,抓起电话拨给了小桥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很快,工作人员赶到老人家中,同时协调车辆、人员将老人送到了就近的医院,因为送医及时使老人转危为安。
今年初,城北区民政局在小桥社区、毛胜寺社区、兴海桥社区等地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试行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为空巢、残疾等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服务”。其中,仅小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就投入资金41万余元,为无偿服务的123名老年人每人每月补助150元。
12月2日,记者在区民政局见到了辖区摸底筛查出来的空巢、“三无”、低保、独居和高龄老人1164人全部登记在册,明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将实现辖区全覆盖。并拟将这部分居民全部纳入青海老年人信息呼叫中心远程管理。除享受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送餐、家庭保洁、助浴、助医、精神慰藉、代办等外,依托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的方式,享受社会组织或企业提供的食宿、起居护理、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还将配备“腕上呼叫器”,当老人遇到突发事件或突发疾病,儿女不在身边时,只需按下呼叫键,呼叫器就会立即将信息传送到老年急救定位终端网络平台,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救助,实现24小时无缝隙公共服务。
据区民政局局长苟甫君介绍,经前期准备,区老年人信息呼叫中心平台即将交给社会机构启动运营。目的就是想通过民政部门保底低保困难人群,以无偿带动有偿的方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延伸居家养老内涵。今后,除了区上兜底的这部分人群,想要享受政府搭建这种模式养老、且有经济条件的老人,可以采取低偿或有偿的方式,实现居家养老。处于这个圈内的老人,基本上依托不断完善的养老服务站、呼叫中心等,可轻松实现15分钟便捷生活服务。
目前,由城北区政府埋单,为符合条件的1096名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人每月补助150元,对享受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人每日补助5元,其他老年人每人每日补助2元。针对机构养老服务,城北区民政局将为享受民办公助和公建民营机构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其他老年人每人每月补助180元,并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5000元给予补助等。
法制建设,搭建“一小时”法律服务圈
城北区二十里铺镇双苏堡村村民薛某等三人均是农村的低保户,因到邻居家帮工建房触电被烧伤,责任方拒不进行赔偿,生活陷入困境。城北区惠民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受区司法局法律援助指派后,多方寻找证据,在法庭上据理力争,最终为她们在原先诉求的基础上多争取了共计近40万元的利益。
作为探索构建辖区“一小时”法律服务圈,改进法律服务方式的具体举措,今年9月,城北区村(社区)法律顾问聘任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这种新做法在加强专业法律服务与村、社区对接,改进法律服务方式,同时尝试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做法上,也先行了一步。
通过青海松海律师事务所、区中心法律服务所等四家单位,与城北三其村、马坊东社区等12个村、10个社区签订聘请法律顾问协议,由法律服务机构指派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为当地村、居民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调解纠纷、法律援助、搜集社情民意、代理法律事务等多项服务。法律顾问定期不定期到村、社区内,协助开展村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依法办事,并为经济困难的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协调处理重大矛盾纠纷,承办村、社区内的诉讼或非诉讼代理业务,并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等服务。
前不久,结合全省村(社区)两委选举换届。城北区试点的12个行政村、10个社区里,受聘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深入村、社区向村民、居民宣讲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结合真实案例阐释广大村(居)民等在选举各个环节中的权利和义务等。
依托在村、社区设立的“村、社区法律服务室”,城北区打造的“一小时”法律服务圈,成为司法机构和最基层群众的连心桥,遇到难心事儿,提前与法律顾问沟通、约谈,使得村、社区的法律咨询件件有人答、法律服务样样有人接、法律援助条条有人管、矛盾纠纷回回有人调。
政府关爱,触角延伸至最基层
创新工作运营方式,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与青海慧灵智障人士工作站合作,城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是率先在全市建成并运行的最大的一家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运作方式,以服务中心为载体,为慧灵提供场地、设施、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依托慧灵的人才优势和工作经验,不断完善服务中心的康复、教育、培训、托养、文体娱乐等各项功能。服务中心目前有24名员工(其中有3名公益岗位人员),有53名学员在接受社区化服务,共有4个日间小组,3个晚间社区家庭,开展家庭式住宿服务,为18名学员提供晚间住宿服务,由专职“家庭妈妈”和家庭助理共同负责学员的饮食起居。同时有15名0—6岁脑瘫、自闭症儿童在接受个别化训练康复小组服务。
针对北区近3万失地农民就业需求,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创业就业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结合过去基层就业人员流动性大、就业动态千变万化等实际状况,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在38个行政村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从明年开始运行,每个村劳动保障工作协理员每个月都会领到800元的生活补贴。通过各村推荐的协理员,帮助区就业部门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培训需求调查,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就业援助对象申请;配合劳动监察部门做好农民工维权跟踪服务,建立转移就业人员跟踪服务卡;为辖区内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帮扶和援助。
同时,结合西宁市启动的政府购买劳动就业培训服务,今年已经举办了16期培训班。下一步,城北区也准备在政府购买服务领域,灵活完善就业培训内容,加大创业培训的力度,为促进创业就业服务管理模式由以政府推动为主向政府与社会合力共推转变。
早在去年,城北区就率先在辖区8所农村学校推出惠及3200多名农村学生“蛋奶工程”。并相继实施了“零收费”、免费校服、十五年残疾儿童免费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针对辖区农村孩子学校距家较远、中午吃饭不方便的实际,推出了全市的第一个“免费营养午餐工程”,为大堡子小学和友谊学校近1200名师生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区政府先后投资150万元,公开招聘厨房操作人员、配备兼职管理人员,采取学校食堂统一供餐,教师参与管理的模式,营养午餐让每位学生每顿饭成本价以不低于5元配给,里边不包含人员工资、水电费等杂项,学生吃到的仅是连锁超市的供货成本,其余开支都是区政府“拿钱”,真正让农村学生享受到政府花钱购买的贴心服务。
以服务暖民心
变“全能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改“花钱养人”为“花钱买服务”模式,一遍又一遍紧盯辖区内百姓最亟盼的需求,一次又一次关注辖区内最困难的群体,努力将服务触角向更远的基层、更难的领域延伸。
政府花钱购买公共服务,有限资金优先向养老、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医疗救助、残疾人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沉淀,并逐渐向一些政府不擅长、不专业、成本高的公共服务领域延伸,结合市场化运作和引入社会力量带动公共服务。西宁市城北区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中,真正体现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速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水平,加紧解决老百姓最渴盼的需求与问题。
面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严峻挑战,公共服务已经无法由单一的政府机构来解决,无法由一个“全能政府”来独自提供。如何通过积极的制度供给,整合全社会资源,扩展公共服务的空间,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现代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重要命题。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政府与社会公共服务协同生产机制,实质上是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基于多元参与这一治理理念的重大制度创新,它创新了政府和社会资源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更高水平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应当看到,以本世纪初兴起的城市社区发展和近五年推进的农村社区发展为标志,西宁乃至全省各地的社会基础管理和服务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公共财政体系中建立对公共服务的购买制度,将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让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不仅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和社会能力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效力,增加社会福利供给,更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晓 姝 惠 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