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西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辖区居民

07.05.2015  12:08

  西宁市城西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协议书——这份名字偏长的协议书把家庭医生和辖区居民联系在了一起,2014年年底,西宁市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和辖区内居民逐一签订协议。据悉,我省从2008年开始推广这项工作,首先从城市入手,全省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全部开展这项服务。

   术后换药在社区就能做

  2014年10月10日,家住西川南路的陈先生拨通了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话。

  “医生你好,我是虎台辖区的居民,前不久在外地做了脊柱侧弯复位手术,现在回到西宁家里需要换药,但是这个手术要求卧床,我自己行动不便,能不能请你们来我家给我的伤口换药?”陈先生在电话里说。

  “好的,请你把详细的住址告诉我们,我们今天下午就可以上门服务。”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徐英华说。

  徐英华,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主治医师,2000年毕业于青海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此后的职业生涯中,她相继取得了全科主治医师、内科主治医师职称。徐英华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工作了15个年头。虎台中心筹建时,她从西关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了过来。

  “虎台社区是新建不久的社区,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给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就是我们工作中很重的一个部分。如果说公共卫生是大众化的,那么签约服务就更趋向于个性化,更突出重点。”徐英华说。

  当天下午,徐英华和同事去了陈先生家,她打开随身带来的出诊箱,揭起了陈先生腰椎位置创口的纱布,开始常规的清创换药。几分钟后,徐英华用胶布固定好纱布,完成了换药。

  36岁的陈先生,妻子在州县上班,他卧床的那段时间由年迈的母亲照顾,老人一个劲儿地对徐英华说:“谢谢你们,谢谢。我们自己出不了门,换药就成了难心事,这下好了,你们能来我就放心了。”

  此后10月17日、24日和11月1日,陈先生都是在家接受了社区医生的换药服务,直到伤口拆线。

   送到床头的管道护理

  “手术后换药属于外科最简单的操作,在社区门诊外科的清创缝合、包扎、换药、都是很常见的,我们把这项服务延伸到了社区居民家里,方便了群众。同时,我们还可以上门为患者做管道护理。”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辛喜萍介绍。

  我们这里说的“管道”可不是家里的上下水管,这是一个医学名词,包括留置导尿管、给氧管、鼻饲管、各种引流管等。今年3月29日,82岁的闫大爷就在家中接受了社区医护人员的管道护理。

  闫大爷因前列腺肥大做了手术,术后使用了留置导尿管。每隔一个月闫大爷就要去医院换一次导尿管,他感觉很不方便,于是他在社区医生入户建立健康档案的时候,向社区医生提出了在家换导尿管的请求。

  “我们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患者,院长请来了专家,手把手教我们,当天就顺利为闫大爷更换了导尿管。此后,我们又为他更换了4次,闫大爷省去了上大医院的麻烦。”徐英华回忆说。

   及时纠正老人不规范用药行为

  陈先生、闫大爷都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城西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协议书,签约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给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月27日下午2点30分,徐英华从西宁市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发了,步行十余分钟后,到达了西川南路的维也纳森林小区。她当天要访视6位签订协议书的老人。

  徐英华说:“张大爷和范大妈都八十多岁了,也都患有高血压,平常生活中就只有老两口在家。”

  徐医生蹲在床边给老人量血压,她说:“今天的血压正常,降压药、扩张血管的药都要按时吃。”量完血压,徐医生看到床头柜上放着一瓶肠溶阿司匹林片,她问:“这个药一次吃几片?”范大妈说:“1片。”徐医生看了药瓶上的剂量说:“不对啊,每片25毫克,一顿要吃3片。”范大妈从抽屉里取出盒装的阿司匹林说:“我去开药时,药店工作人员让我每次吃1片啊。我把盒装的药全部装到瓶子里了。”徐医生接过药盒,每片剂量是100毫克。徐医生耐心地给老人解释:“虽然都是阿司匹林,但是两种包装的剂量是不一样的,如果放在一起很容易搞混,所以以后不能再混着把药装在一起了。”

  近在咫尺的卫生服务

  “老年人用药随意性大,尤其是控制血压的药不是忘了吃就是少吃或多吃,我们每次来访视总是叮嘱老人们要规范用药。”徐英华说。

  去年12月徐英华初访了张大爷和范大妈,并留下了联系卡。“多亏了联系卡上的电话号码,让老头病重的时候有人照顾。”范大妈回忆说,今年3月3日上午,还没到上班时间,范大妈发现张大爷有些不对劲儿,他感觉头晕得厉害,站都站不起来。那天是工作日,孩子们都在上班,范大妈突然想起前不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来过,她在杂物栏里翻了半天找到了印有徐英华联系电话的卡片。

  当天8点左右,徐英华接到了范大妈的电话。还没赶到单位的徐英华挂断范大妈的电话,又马上联系了中心的其他医护人员。不到8点半,社区医护人员就带着轮椅赶到了范大妈家。

  脑供血不足引起了头晕。张大爷被社区医护人员抬上轮椅,推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后,连续7天,张大爷到社区打针都是社区医护人员上门接送。看着老伴儿渐渐好起来,范大妈非常感谢徐医生他们,并把原本放在杂物篮里的联系卡,规规整整地压在了餐桌上的透明桌布下。在记者跟随访视的3户人家(6位老人)中,有两户人家把联系卡放在显眼的位置。

  能够得到居民从心底里的认可,徐英华感到很欣慰。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辛喜萍说:“社区卫生服务就要细致入微,尽管有多方面原因让一部分居民还不了解、不信任我们全科医生的服务,但是看到我们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我们的努力也就值得了。”

   个性化,突出服务重点

  每一次上门服务,徐英华和她的同事都会在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登记本上详细记录服务内容,这也有助于他们掌握每一个患者的情况。

  徐英华介绍,除了公共卫生的内容之外,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后,社区卫生服务更具有个性化。签约后,如果居民有需要,只需一个电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提供家庭康复、术后换药、管道护理、引流等卫生服务。尤其是术后暂时还没拆线的患者,没必要因换药、拆线等而去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

  徐英华访视的第三户两位老人家里,子女都在州县工作,每周只能回来一次。徐医生给陈大妈量完血压后发现高压达到了160毫米汞柱。“你正在吃的药都拿给我看看。”徐医生说。在陈大妈的药盒子里有丹参滴丸、盐酸贝那普利片,此外还有几盒感冒药。徐医生说:“你现在的血压单靠一种药控制得不好,你让你的二女儿再给你开点药。”老人也是八十多岁,听力也不是很好,徐医生就对保姆说:“你尽快给她女儿打电话,如果不方便,我明天把药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好给老人送过来。”临出门时,徐医生在记录本上记下了需要给陈大妈送降压药的内容。

  “有很多老人行动不便或者听力不好,自己出门很不方便,所以我们会和老人的子女联系之后,再把老人急需的药品送上门去,只当是我们跑了趟腿,帮他们代买了。”徐医生说。

  3户人家的访视结束了,徐英华平均在每户人家用去近半小时,她说:“我们服务的对象更多的是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居民,而他们也是最需要这样一对一服务的群体。”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分级诊疗打基础

  贴心的服务赢得了辖区居民的逐步认可,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中走在了前头。青海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说,这项服务严格讲是契约式的服务,更追求服务的深度,我省首先在城市开展这项服务,而服务人员总量小也是现实状况。乡镇一级,采取了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与1名村医共同和村民签约,提高服务质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是为分级诊疗打基础,也是引导广大居民从无序就医向有序就医转变的有力抓手。(王运卓)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