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 丁 波:藏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藏区甘孜县为例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城镇化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 而新型城镇化将会使城镇成为具有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章以四川甘孜县为例,分析了甘孜县在发展新型城镇化方面所做的一些方法,借鉴和反思甘孜县新型城镇化的经验,试探索出适合藏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
一 、藏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相关文献回顾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各地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藏区与内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差别较大,探索出一条适合藏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则显得尤为重要。
李粲( 2013) 对西藏自治区的城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西藏自治区城镇化具有与内地完全不同的特性,其发展要素有非城镇化的特性,并认为西藏自治区城镇化应采取“非城镇化”为主的经济发展和本土区域特有城镇化路径,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发展、人口疏导和城镇体系来推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1]李优树等人以康定县为例,通过SWOT 分析法系统梳理了藏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运用对比法比较了藏区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得出藏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滞后的结论,提出我国藏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镇化,藏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以交通网络带为依托,以生态景观带为保障,以发展高原特色中小城市为主导,走立足资源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集约型、环保型的型城镇化道路。[2]建红英( 2012) 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藏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城镇化的进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作者从人口流动、空间转移、产业转型等多个层面研究了藏区的城镇化进程,提出藏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应是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培育地区特色产业链三个方面。[3]蒋彬( 2002) 详细分析了四川藏区城镇化滞后的原因,认为自然基础条件较差是客观原因,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是历史原因; 没有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低、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和控制城市发展是根本原因; 而思想观念落后是主观原因。由此得出发展教育、科学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是推动四川藏区城镇化的关键。[4]
上述专家作者分别从藏区的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的“非城镇化”经济发展路径、城镇化滞后发展的原因等方面分析了藏区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和需要关注的方面,但较少分析藏区特有的城镇化动力机制以及各种动力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在藏区如何实现既保持民族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城镇化实现路径的阐述也不够充分。因此,研究分析藏区本土化、多元化和初级化并存的城镇化动力机制特征,是找出藏区在传统与现代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二、藏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结构分析
( 一) 城镇化动力机制结构的研究
研究推动城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研究地区城镇化的前提,它会揭示地区之间城镇化发展的不同点,同时也将直接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有政治推动力、产业推动力和文化推动力,这构成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关系。
政治推动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外部动力。政治推动力主要表现为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和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城镇化战略、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和改变城镇化制度环境。[5]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政府这种角色和作用尤为明显。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产业推动力较弱,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推动,而不是依靠市场的内部牵动,这种城镇化的动力模式是典型的“强政府,弱市场”形式。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政府的角色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政府在土地审批、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各地普遍都有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种开发区的兴起政府就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政治推动力是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但政府在城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不能替代市场的地位,所以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研究城镇化动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产业推动力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推动力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三种推动力对城镇化发展起着根本的作用。城镇化发展与产业进程是同步的,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前提条件。农业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农业的发展能提供城镇化所必需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工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和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的特征是生产的集中性、连续性和产品的商品性,这要求人、财、物等要素在空间上进行集聚,而正是这种工业的集聚要求,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集合,并加速了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率越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相关性较强。第三产业通过为工业和城市提供服务和基础设施,从而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扩散性,为城镇化提供后续的动力。
文化推动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不是千篇一律的,相反是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城镇化,这种因地制宜就需要挖掘各地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历史文化的挖掘不仅能给城市发展注入文化特质,而且还会带动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能够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同时还会推动城镇经济结构的调整。文化产业相对于工业产业的发展,具有无污染、投入少和效益高等优势,在少数民族和具有特色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起飞,并能促进其城镇化的发展。
政治推动力、产业推动力和文化推动力一起构成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每个地区的城镇化动力可能有所侧重,但它们之间却是互相联系,彼此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例如,工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让普通大众有能力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开拓自己的兴趣,这样就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 二) 多元化和初级化: 甘孜县新型城镇化动力
四川藏区甘孜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雅砻江的上游。县境面积约为 7303 平方公里。县域内主要有风景名胜古迹、宗教名胜古迹、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和地热旅游资源。甘孜县城距州府康定 385 公里,距成都 742 公里,是甘孜州北路的经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在川藏公路( 北路) 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甘孜县辖 22 个乡( 镇) ,2010 年底总人口统计近 7 万人,根据正在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甘孜县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 60. 2 平方公里,其中计划到 2015 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总计约为 4. 6 平方公里,聚集人口达 2. 7 万人。
甘孜县的城镇化动力是三种动力同时推动的结果,但相对内陆来说政治推动力和文化推动力西部经济111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推动力是甘孜县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动力,甘孜县的基础设施、城镇规划、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等基本上是政府在起主导作用。例如,修建城区主要道路、建设甘孜呷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项目、建设“美丽幸福新村”计划、农牧民定居点建设等都是依靠当地政府积极倡导和支持。产业推动力虽然在甘孜县域所占的经济比例不是很大,但仍然是甘孜县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力。
文化推动力是甘孜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潜在动力。甘孜县的旅游和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县域内有红二和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红色旅游资源,还有雅砻江河谷风光、山水田园生态农业观光、宗教寺庙文化旅游资源等。这些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客的消费将会推动甘孜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同时,甘孜县城内拥有丰富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但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还吸引了乡镇人员和周边县城人员到甘孜县城前来定居。例如周边的新龙县、白玉县在甘孜县定居约有 4000 余人。移居人员中大部分是为让子女享受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新城镇生活。迁居人口在甘孜县大多从事非农经济,这既带动了甘孜县经济的发展,又推动甘孜县的城镇化进程。
甘孜县的城镇化动力是多元化和初级化并存的产物。多元化是甘孜县城镇化不单靠一种城镇化动力推动,而是依靠多种城镇化动力推动的结果。初级化是甘孜县的各种城镇化动力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种城镇化动力对甘孜县城镇化推动作用并不是非常显著。分析甘孜县的城镇化动力,能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当地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三、藏区甘孜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分析
甘孜县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着重处理好藏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甘孜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既要保持民族特有的传统特色,又要发展适合现代社会的经济,同时还要有别于中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因此,藏区城镇化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 一) 建设农牧民定居点、集镇、县城三级新型城镇化体系
甘孜县位于四川高原藏区,生态环境极脆弱且环境开发具有不可逆性,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把握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甘孜县城镇体系的建设规划,需要考虑自然因素和本地传统文化因素。
甘孜县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应包含农牧民定居点、集镇、县城三级,这是由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决定。高原特有的农牧民生活方式使农牧民各户之间生活分散,这样不利于政府提高公共服务便利与效能,同时也不利于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农牧民定居点是将散居的农牧民集中到一个自然环境适合居住的地方,从而政府能够集中地为农牧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还可以降低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成本。农牧民定居点的建设资金大部分由政府出资,建设统一规划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居所,并且在定居地配备商店、学校等设施以服务于农牧民的生活。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农牧民传统的习俗相结合,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集合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定居点进行类似“农家乐”的乡村游。甘孜县规划建设 28 个农牧民定居点,农牧民定居点的目标是“建花园式家园,过城里人生活”,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发展能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中心集镇作为县城和广大农村的过渡形式,一方面吸引着农牧民到集镇聚居,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发展中心集镇是费孝通先生小城镇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它可以在城市拉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使一部分农民先到小城镇中来,在小城镇中进行非农生产和城市生活,逐渐在生活习惯和精神文明方面适应城市里的生活方式。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建设思想对藏区城镇化实现路径的指导为,由小到大,由简到繁。民族地区可先发展中心集镇,逐步带动集镇周边农牧区的发展,待条件成熟后,再向城镇化发展。甘孜县重点发展甘孜镇、来马镇、查龙镇等为代表的集镇建设,这些集镇都具有人口较为聚集、交通较为便利等优势条件。发展中心集镇不但可以利用这些集镇的各方面优势条件发展地区城镇化,而且还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县城作为城镇化体系的最高一级,它拥有县域内的政治、产业、文化的三种城镇化推动力。因此,县城集聚着大量的人口、产业和文化资源,这些都推动着县城的城镇化发展,而城镇化的发展也会促进县城各种资源的集聚和经济的发展。县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它是县域内城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甘孜县近年来不断加强县城的科学合理规划,已建或在建的县城工业区、住宅区和旅游区都推动了甘孜县城的城镇化发展。与此同时,甘孜县还不断降低外来户籍落户县城的条件政策,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吸引了县城周边大批人员前来甘孜县生活和消费,这些都有效地推动了甘孜县城城镇化的发展。
( 二) 发展旅游及特色产业,打造高原特色经济
根据钱纳里赛尔昆模型所揭示的一般趋势以及发达地区的经验,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和经济支持。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同时强调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的城镇化。因此,高原藏区发展产业不能离开本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来发展产业。发展高原特色产业一方面可以提升本地区产业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可以挖掘本地区所特有的资源和文化。民俗旅游产业是藏区急需开发并且非常具有潜力的产业,藏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具的藏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解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高原藏区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利用和开采符合地区快速发展的要求。农牧业产业是高原特色产业,在发展高原农牧业的同时,对农牧业产品进行深加工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关键渠道。
甘孜县以旅游全域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旅游产业化,建设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新型城镇。甘孜县拥有红色旅游资源、温泉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等,这些旅游资源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目前已在建的旭日岭风情园区、康巴文化体验中心、泸定———甘孜红色旅游等项目将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充分利用藏区农牧业的特色,发展特色旅游民居接待和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开发特色餐饮和旅游商品,配套旅游纪念商店、民族演艺中心、餐厅酒吧、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好基础。甘孜县在强调发展旅游产业同时,并且还应发展以现代农牧业为支撑的高原特色经济,打造具有川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发展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加工业。甘孜县利用县域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了甘孜呷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甘孜县商贸物流园区开发建设项目、甘孜县商品混凝土生产等,这些项目对于调整甘孜县的产业结构、推动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三)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将会吸引农村人口和周边地区的人员迁居,大量的外来迁居人口在为城市工业提供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刚性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并最终推动城镇化的进程。高原藏区公共服务实施相对于内陆来说还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其中最为缺乏的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使高原藏区与外界联系较少,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不频繁,这将导致高原藏区的人才流失和扶贫工作的困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可以缩小城乡的差距和改善藏区与外界的交流状况,更好地吸引先进技术和人才进入藏区。其次,健全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和高质量的生活品质。新型城镇化强调是人的城镇化,要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目前藏区部分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使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异地城镇化的发展。
国外学者蒂布特认为居民会“用脚投票”选择公共服务有效而完善的居住地。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带来人口、资金、财物的集聚,并推动城市的不断发展。在推动城镇化建设方面,虽然甘孜县以国家投资为主,但也多渠道积极筹集资金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先后推进实施了新道路建设和旧城区道路改造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同时,启动了甘孜县城自来水厂水源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广场、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建设,并完成了甘孜县医院改扩建、中藏医院迁建、妇幼保健院改造等项目,改善了甘孜县城乡居民的就医条件。另外,甘孜县不断完善县城的教育体系,对县民族中学扩建和第二幼儿园新建。甘孜县这一系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措施,吸引了周边地域的外来人口前来定居,使得县城房地产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 四) 以环境保护为主,发展绿色城镇化
高原藏区由于脆弱的自然环境和独有的社会西部经济113文化,城镇化道路不同于我国中东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高原藏区在发展经济、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高原生态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走绿色城镇化的道路。美国学者蒂姆西. 比特利在总结欧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绿色城镇化发展理念。绿色城镇化首先强调资源节约,以资源的最大限度集约开发和节约利用为导向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低能耗发展。其次要求环境友好,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从源头预防污染的产生,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明确文化传承,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继承文化传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智力支持。[6]藏区特有的高原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旅游,因此,游客的文明旅游及对旅客的生态教育尤为重要。如果因游客的行为,旅游原生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会使当地旅游市场受到很大冲击,同时也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为此,高原藏区的城镇化建设要以生态保护为主,发展绿色城镇化。甘孜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时,不仅要强调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应着重推进低碳、生态城镇建设,确保县域内的每项重大项目都在环境影响评估通过后实施,并且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确立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发展中的优先地位,使每项建设项目和工程都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为居民提供好山好水的居住环境。
四、结论
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7]藏区进行城镇化发展必须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这两种文化的融合和发展问题,藏区新型城镇化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发展具有藏区本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藏区的城镇化与我国其它地区的城镇化在动力机制、发展内容、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上有较大差异。藏区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机制具有其自身所特有的多元化和初级化特征,在强调产业发展对藏区城镇化起带动作用的同时,政治和文化的推动力是藏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主要推动力。
藏区新型城镇化应该侧重以旅游业为先导,重点发展高原特色经济,走环保绿色城镇化道路;藏区城镇化发展目标是将藏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实现在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同时,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主,走新型城镇化新道路。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