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文化惠民工程新风采
青海新闻网讯 “老爷山上的刺梅花,扎哩是扎呀摘两把。
只要尕阿姐说句话,死哩活哩(是)我不怕。”
夏日的大通,山清水秀,沃野叠翠;六月的老爷山,群峰竞秀,花儿绽放,人头攒动,歌声嘹亮。一年一度的老爷山“六月六”花儿会如期绽放出她娇艳的花朵。
老爷山花儿会以她独特的魅力风姿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和花儿爱好者。身穿黑马甲、头戴小白帽的回族小伙,头戴漂亮插花小礼帽,身穿七彩袖的土族阿姑,还有一身锦缎藏袍、头戴金玉珠宝首饰、梳小辫的藏族姑娘。他们五彩缤纷的服饰成了花儿会的一抹亮丽的风景。一位前来观赏花儿会的外地游客发出这样的赞叹:“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像这样场面宏大,参与人数众多,持续时间较长的民间文艺活动了。”的确,正是大通县有如此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赢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正是大通县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各族人民群众始终徜徉在多彩文化的殿堂里,尽情享受着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老爷山花儿会——百花丛里最娇艳
为了精心培育老爷山花儿会这一瑰丽的奇葩,将其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2010年以来,大通县重点实施了花儿会品牌工程,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高规格、高水平的“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其中,今年举办的第五届老爷山花儿会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晚上举办开幕式,首次实施市场化运作,首次选拔少儿花儿歌手参加演出。
自2010年以来,老爷山花儿会以花为媒,以会为介,不断扩大外界影响力。花儿会期间,通过举办原生态花儿大赛、河湟皮影展演、老爷山朝山会等彰显民间文化特色的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在充分展示地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打响了资源文化品牌,推动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11年,大通县文化部门相继编辑出版了《花儿大通》、《花儿千首漫青海》等花儿词曲专集。2010年,大通县组织人员创作了第一首赞美花儿会的歌曲《花海放歌》。由著名歌唱家吕薇演唱后,一直传唱不衰,至今依然成为讴歌大通人民追求花儿般美好生活的经典旋律。老爷山花儿会的金名片效应由此逐年显现。
许多外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观赏老爷山花儿会的盛况,给节会平添了无限的情趣。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朱先生告诉笔者:“想不到大通的花儿会这么热闹,这么多人聚集在老爷山上唱歌听歌,这种场面很少见,太震撼了!”据大通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六月六”老爷山花儿会期间,大通县共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85.63万元,同比增长11%和22%。
强化基础设施 营建群众文化舞台
2014年4月22日这天,地处大通县城关镇的西关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一大早,县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工作人员给这个村送来了三台液晶电视,一套音响,还有一些乐器和舞蹈服装。曲艺爱好者张国忠对前来赠送文化用品的县文化局工作人员激动地说:“这下可好了,我们有地方演戏了。过去想跳舞想唱歌,就是没有乐器,没有服装,只能用以前破旧的二胡凑合着演,现在有了音响,有了乐器和演出服装,我们完全可以组建一个很好的演出队了。”
据大通科技文化体育局副局长雷有云介绍,为了切实将文化惠民工程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送到广大城乡群众的心坎里,大通县从2013年开始,以创建西宁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契机,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着力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基础建设,给全县广大群众搭建起了一个个广阔的舞台。2013年,全县文化惠民项目基本实现了“七个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20个乡镇全覆盖,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实现20个乡镇全覆盖,农村文化专项资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实现289个村全覆盖。同时,县文化部门在现有基础上,又在6个土族乡镇新建了42个土族村文化室、3个土族文化广场,给59个村实施了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在县城各社区建成了面积达1.65万平方米的3座群众文化广场。目前,全县160个行政村都拥有了自己的村级文化室。25个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小康文化村”。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文化广场为枢纽,以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户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城乡一体的文化活动网络正在逐渐形成。城乡群众真正拥有了自娱自乐的文化舞台。
激发基层活力 丰富城乡文化活动
2014年农历正月初四,长宁镇鲍家寨秦剧团的演员们开始了一连数十天的忙碌演出。据剧团演员张成斌介绍,每年春节和“六月六”期间,他们的演出订单接连不断,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有些邀请不到的村子和单位只能怅然而归。2007年鲍家寨秦剧团在首届农民艺术节荣获一等奖,2003年12月荣获中宣部、文化部“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称号。
与之相比,朔北乡代同庄村的文艺演出队则呈现出另一番火红的演出场景。每当春节、“六月六”传统节日一到,这个文艺演出队就马不停蹄地在四里八乡演出,给各村群众送去了无尽的欢乐和喜悦。演员们自编自演的青海花儿、民族舞蹈、青海方言小品不时让现场群众笑口大开。小品《精神文明的带头人》曾在2009年10月举办的“全省农牧区业余剧团调演”中获得了铜奖。
为了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2012年以来,大通县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努力夯实基层文化基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群策群力,通过市场化运作、节俭办会的原则举办大型节会,集中展示大通独特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支持和指导基层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热情,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节日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县文化部门鼓励各文艺演出团队下基层、接地气,促使每年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经常化、职能化和制度化。
为促进全县基层社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3年,由大通县老年人协会牵头,成立了老年协会文艺队和曲艺队。全县20个社区都有了自己的文艺队。在广场、街头、乡村到处留下了他们自编自演,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的身影。每年举办的春节社火汇演、元宵节灯展、社区艺术周、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艺术展演、冰雪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大通的知名度。
扶掖文化人才 壮大文化发展软实力
2014年4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得林怎么也没想到,在大通县文化部门的帮助下,他出版无望的书稿《花儿千首漫青海》的命运竟然有了转机——一摞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了他的手中。激动之余,马得林还唱起了书中创作的花儿。这部花儿专辑是他潜心创作多年,由文化部门出资出版的第二部花儿著作。拿到新版书的那一刻,他激动地对县文化局的领导说:“文化惠民的好政策给我带来了创作的第二个春天,我以后还要多出几部花儿专辑哩。”
2014年正月初九的清晨,景阳镇金冲村的小演员们刚化妆完备,大人们就催促他们登上了高达5米的演出用的铁架子。他们将要到县城参加一年一度的高台巡游演出。一大早,设计精妙的高台一出场就受到了人们的欢呼。高台所展示的题材也丰富多彩。有取材于民间历史传说的“三对面”、“大登殿”,还有“三请梨花”等等,有的两手各托一人,有的在宝剑上挑起一人,精妙的设计、精湛的表演令人叹服。金冲村的高台是当地的一大民间特色文化品牌,但由于技术难度及投入财力较多,曾一度陷入发展困境。2012年,县上投资8万元,让其重新焕发出了迷人的风采。
据大通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近两年,县里相继扶持了50个文化活动室,6个业余剧团、8个民族民间歌舞队、16个曲艺队和皮影社。目前,全县有业余秦腔剧团4个,灯影班子8个,眉户剧团2个,地方曲艺队25支,花儿艺术团6个,业余文艺队30个,回族宴席曲队2个。2008年、2013年,县文化馆两次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2012年大通花儿歌手童守蓉荣获巴黎中国曲艺节银奖。在“2011六合·中国农民画精品邀请展”中,大通农民画家史家星的作品《喜闹新春》获得三等奖、《安居乐业》获得优秀奖。
“芬芳的花儿,在六月里绽放,白色的牡丹在山野里荡漾……”
聆听着这旋律悠扬的歌声,凝眸回望着葱绿盎然的山川田野,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一个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文化广场,在一处处洋溢着欢乐的小区广场,到处闪现着男女老少蹁跹的舞姿。大通,这个河湟地区古老的民族文化之乡,又将迎来又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