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边麻沟:幸福像花儿一样

04.05.2017  11:44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荣丽君

   120亩薰衣草花海,以山为梯,映紫了蓝天;白色、粉色、红色、蓝色,600亩的各色花悄然铺满了山坡;一座座观光小木屋、一条条木栈道在花海中勾勒出花海农庄的韵味……这幅大通县朔北乡的边麻沟美景,不仅在去年夏季成为西宁人心目中最美的小乡村,也让这个曾经外村姑娘不愿嫁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乡村旅游的“淘金”路上,村民们将贫困的“帽子”远远地抛在了回忆中。

  游客让贫困村看到“钱”景

  边麻沟村是离朔北乡最远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村,这里山大沟深,气候条件恶劣,一度是外村姑娘不愿嫁入的贫困村。回忆起那段日子,村书记李培东说:“我们这里种地的收益不好,每亩地最多收入100元。那时村里的小伙说个媳妇再就难心死了。”靠不了地吃饭,村里的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赚钱。李培东说:“每年一到春夏季,村里都是一些留守妇女、老人、儿童,看着乡亲们日子过得苦巴巴的,我就一直琢磨着怎么才能让大家日子好过起来。”这个机会并没有让边麻沟人等太久,2014年的夏季,村里出了个新鲜事,几个韩国游客来到村里,他们一下子就被村里的风景迷住了,“他们钻进林子里就不出来,相机拿上拍个不停,我开始重新看这个村庄,远处有山、近处有林,风光确实好”李培东说。于是,村委会开始盘算着要吃“乡村旅游”这块蛋糕。

  600亩土地成为花的海洋

  说干就干,边麻沟村定下了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把乡村旅游纳入乡村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发挥老爷山——鹞子沟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优势,依托边麻沟优美的自然风光,创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土地、资金、扶贫资金三种入股形式筹措“花海”建设资金的发展路子。2015年边麻沟村以村民入股形式流转土地600亩,种植榆叶梅、紫丁香、红刺玫等花灌木300亩;栽植了100亩的福禄考、地被石竹、荷兰菊、美国紫苑等各色花卉;还栽植了120亩的薰衣草……各色花卉将山坡铺成了花的海洋。花海的形成,将边麻沟村变成集农家观光、农家餐饮、农家住宿为一体的一整套旅游产业链。朔北乡党委书记刘拥军说,花海的发展,给村里带来了一年500多万元的收入,并且带动了本村15户村民发展乡村自助游,10户村民开起农家乐,户均日收入1000余元。带动15户村民摆起特色小吃摊位,户均日收入100元。解决本村50人就业,月工资2000余元,带动乡村住宿2家。李培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去年收入最好的一天,仅门票收入就有20万元,村里不少依靠花海的农户,户均年收入也有了3万元左右。”同时,通过“花海农庄”的引领,周边的东至沟、花科庄等村如今也兴起了乡村旅游。

  村民都在家门口“打工”

  走在村里,记者看到花海农庄带给村里的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动力,昔日乱堆乱放的草垛不见了,污水垃圾也消失在房前屋后,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一株株香气宜人的丁香……农户们不是忙着到花海农庄帮忙,筹备着今年6月开园的事宜,就是自己张罗着准备开起农家乐。李培东笑着说:“这不,村里很多人看着去年同村的人都赚钱了,他们也纷纷要开农家乐,今年村里要新增30家农家院、10户林家乐。”54岁的郑元邦以前为了多赚点钱,自己带着儿子常年在外务工,“我们又没啥手艺,只能干苦力,一年下来最多赚个2万元。2016年村里有了花海农庄,我就守着这个赚钱,去年下来,赚了有10多万元,这可比打工下苦力强多了。”花海不仅让村里外出打工的后生们回家赚钱,还带动了贫困户脱贫。

  去年,记者走进贫困户周治林家时,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外出打工了,家里仅剩下他一人。那时他家的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可是自从花海火了后,他和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一起,将54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花海,今后每年可得到一定的资产收入。他还有一个“野心”,将家里平房盖成二层小楼,“我家也想开个农家乐,我不仅要脱贫,还想着要致富呢。”周治林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