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返乡创业铺就致富路

26.10.2016  15:36
来源:西宁晚报

   2016年大通县被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列为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工作以来,严格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市、县确定的工作目标为重点,以精准扶贫就业扶持工作为目标,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夯实基础促返乡创业

  深入推进农民工等人员创业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对全县各类企业进行了调研,掌握全县创业环境和创业者需求,起草形成了《大通县做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组织县发改局、财政局等十部门召开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会议,征求各方意见,形成了审议稿,并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和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县委、县政府下达《关于印发<大通县关于做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大办发〔2016〕55号),促使创业工作有了政策支持。

  好政策落地促返乡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引导符合政策范围企业申报补贴。加大企业稳岗补贴政策扶持力度。申报2015年企业稳岗补贴43家9295人,共补贴445.87万元。落实创业担保贷款1196万元。其中个人放贷70人896万元,企业放贷2户300万元。积极落实“两补一奖”政策。创业补贴58人,共计11.6万元,创业一次性奖励19人,共计9.5万元,孵化基地房租补贴303户,共计82.8万元。

  强平台建设为创业助力

  ——全力支持创业园区平台开发工作。全力支持北川工业园区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政策到资金大力扶持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内入驻企业达200余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80多亿元,解决3000余人创业就业;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创业型综合体的投资建设力度,重点扶持文化广场综合体、可可西里青稞酒文化产业基地、城关农畜产品进出口物流中心、景阳农产品批发市场、黄河小微企业园和中心市场创业基地二期建设,为创业者搭建平台,提供场地。

  ——积极认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全县已认定海发市场、嘉宝市场、中心市场、黄河小微企业创业园、西宁胜强实业有限公司5家创业孵化基地,入驻1500多家商户,解决5000余人就业。积极申报城关鼎盛商贸城和“花儿步行街”认定孵化基地,利用创业孵化基地平台优势,进行集中宣传,鼓励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

  产业发展吸引返乡者回家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大通县生态旅游”品牌优势,积极开发鹞子沟风景区、元朔山、广惠寺、边麻沟花海农庄等旅游资源;推广东峡农家乐品牌,形成夏季休闲观光度假和冬季滑雪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化品牌,创办农家乐和休闲自助营200余家,带动周边地区就业2200余人;借助明长城、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黑泉水库、达坂山、娘娘山等资源优势,开辟冬夏季徒步旅游路线,连通青海湖旅游,充分发挥丝绸之路227线三县旅游合作联盟的优势,打造青海湖北线旅游线路,提升“大美青海、山水大通”旅游品牌的内涵和竞争力;创办农家乐和休闲自助营160余家,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工就业3000余人。

  ——扶持刺绣剪纸等民族手工艺发展。加大民族手工艺传承支持力度,开展刺绣剪纸等手工艺术从业人员培训。截至目前,已完成各类手工艺从业人员培训300多人,积极为手工艺品找销路、搭平台,在青海省会展中心展示我县手艺人的剪纸刺绣艺术,获得参展人员的广泛好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老手艺人以创办合作社、企业等形式传承手艺,支持刘生兰剪纸艺术家创办西宁市春兰技术培训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本地剪纸刺绣学员提供培训,民族手艺得到传承的同时,也增加了学员的就业渠道。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积极协调大通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鼓励农民、大学生创业新型合作社。自年初以来,新创合作社240余家,合作社入社达3000余农户,带动就业达5000余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大型综合型农业观光合作社,已建成绿园、花海、神龙等24个休闲观光农业基地,集种植、科展、培训、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已初具规模,带动农户1万多户4万多人从事设施蔬菜产业,年产设施蔬菜10万多吨,全县农业规模化程度显著提升。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青海大通特色果蔬采摘节,累计接待游客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5.2万元。

  ——引导电子商务新兴产业发展。我县被列为电子商务示范县,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引导电子商务向村镇一级延伸,到2017年底,城区和农村宽带达到全覆盖,完成6000人次各类电商人才的培训,提升电商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水平;重视大型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带动引导作用,积极引进家电商第三方平台,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打造高原农牧产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等极具地域特色的网销模式。

  培训转移提升就业能力

  ——精心组织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针对县域内各类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及我县2016年39个贫困村做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系统调查了全县企业677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65家,累计从业人员32542人,39个贫困村建档户1644户,劳动年龄人数4166人,劳动力4072人。截止目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802人(次),实现劳务收入完成7.8亿元。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在全县20个乡镇、22个社区做了政策宣讲工作,累计制作各类展板110余幅,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媒体宣传报道3次,撰发信息18篇,营造了浓厚的促进就业氛围。认真组织安排年度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对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的调查,结合劳动力市场用工技能的导向,上报全年培训计划及工种,落实培训任务6600人,目前已培训城乡劳动力6253人。突出抓好创业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参加市级招投标,积极争取到创业培训任务200人。目前已培训175人,扶持创业138人,创业带动就业363人。

  就业帮扶推进精准扶贫

  按照市、县扶贫攻坚工作的安排部署,不断加大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参加短期技能培训的技术人员。多次联系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及各村第一书记召开精准扶贫技能培训专项会议,大通县人社局主要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人下村调查贫困户具体情况,根据劳动力自身条件和培训意愿选择合适的培训工种,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有效推进,目前已培训贫困户劳动力1410人,并积极为贫困户的劳动力推荐就业,确保培训有成效,培训人员有收入;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贫困家庭收入,通过扶贫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为每个扶贫村发展了2-3名劳务经纪人,加大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帮扶,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1名外出务工人员,截至目前,全县贫困劳动力转移达3894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达7000万元;落实各种就业创业政策,重点关注贫困人员、残疾人员、下岗职工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为3家企业吸纳就业的35名残疾人申报残疾人社保补贴15.74万元,为39个贫困村开发安置扶贫公益岗位人员71人,从事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为600名贫困劳动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