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草原的生态路径

16.03.2017  18:36

生态观察

天蓝水碧,青草无边,牛羊满坡……河曲岸边,天堂草原,”昔日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如今依旧。乍暖还寒的二月,走过林海雪原般的麦秀山和泽曲草原,便来到了高原暖阳照耀下的河南草原。

洁净的小城,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远处满坡的牛羊,一幅人与自然的“生态画卷”纵情叙说着河南县生态环保的永续发展。

“河南县是青海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位于三江源腹地,享有青海“最美草原”的美誉。在这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河曲草原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更加凸显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河南县县长阿琼说。

跬步千里,生态保护从“禁白”做起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我们就从点滴做起,从拒绝‘白色污染’做起。”县长阿琼说。

行走在河南县城,果不其然,所有的食品和蔬菜超市均不提供塑料袋,街上也未见有行人使用。一名超市老板告诉我们:“政府倡导杜绝白色污染,商店不卖,群众不用,塑料袋渐渐走出了牧民群众的生活。

一位蔬菜市场老板说“:政府很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我们是绝对不能使用塑料袋,如果发现会被罚款的。而且保护环境对百姓来说也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都很积极配合这项任务”。

早在2005年,河南县就开始全面“禁白”,向一次性薄膜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等“白色污染”宣战。与此同时,牧民还自发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对草场生态环境开展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如今,河南县持之以恒12年拒绝“白色污染”的实施力度以及实施效果让人惊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你我文明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河南县拒绝“白色污染”的举措由最初的政府行为走向如今的民众自觉行为,这是打造“亚洲一流、青海最美”生态草原金名片最宝贵的底气。

持之以恒,保护草原久久为功

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河曲草原水草肥美,古有“香汤沐浴地”之美誉。

说起保护草原,就不得不提起“灭鼠”。河南县草原综合专业队队长马戈亮说:“说起灭鼠,就不得不提起时代楷模尕布龙。

马戈亮打开话匣子介绍说,1954年到1960年末,尕布龙曾在河南县担任领导职务。当时,河南县境内的河曲草原是青海草原鼠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鼠害面积一度占全县可利用草场一半以上。在尕布龙指挥下,旷日持久的“灭鼠战役”打响了。经过努力,河曲草原生态渐渐恢复。在尕布龙影响下,河南县对灭鼠一直没有放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里成为了我国北方第二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

一直以来,河南县始终把防鼠灭鼠作为有效保护草场植被的重要举措,紧抓不放。经过多年的防治,河南县的防鼠灭鼠、恢复草场、保护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每年的防鼠灭鼠行动中,牧民群众都将灭鼠视为自己的份内事。

县农牧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去年,河南县采取零星鼠害以户或生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防治,各牧委会还采取集中防治和边界地区鼠害相互交叉防治的办法,尽可能做到了鼠害防治不留死角。为达预期目标,县草原业务部门对每个草原管护员进行了严格培训,不仅解决了鼠害大面积防治技术员不足的问题,还为基层村社培养了大量牧民技术员。

不仅如此,在综合预防和治理鼠害中,县乡帮扶联点人员始终坚持在第一线,鼓励并调动牧民群众参与灭鼠的积极性,保护绿水青山,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支持。宁木特乡牧民东周才让说,参与鼠害防治不仅增加了劳务收入,也提高了牧民保护草场和治理生态的意识。因为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好我们草原的生产力,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

经济转型,生态与发展的“绿色诉说

如果说“禁白”、护绿是看得见的改变,那么,农牧民观念正在发生的明显变化,则象征着新的现代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正在三江源地区逐步推进,这是一种深刻的变化,对生态保护注入了可持续的动力。作为中国惟一的有机畜牧业生态大县,河南正在生态与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县农牧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从2005年治理“白色污染”开始,河南县就已经扎实开展了有机畜牧业基础性工作。现在,河南县已经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截至2016年底,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6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952.57元。

来到河南县赛尔龙乡尕庆欧拉羊有机畜牧业合作社,牧民果多的草场就在山脚下。远远望去,初春的草场一片金黄,满坡的羊群若隐若现。果多的欧拉种公羊,个个身材魁梧,体型健硕,羊毛光洁。据介绍,果多家最好的欧拉种公羊体重接近150公斤,俨然一头小牛的重量。果多说,也正是这些健硕的欧拉羊为自己带来了满墙的奖状—全县种公羊比赛冠军、十佳牧民……经过良种繁育的欧拉种公羊更是价格不菲。

果多谈起当初禁牧减畜保护生态环境话题时说:“以前不懂得科学保护草原,也不理解让我们脱贫致富为什么还要禁牧减畜,政府三番五次劝导、耐心讲解奖励政策,费了很大的劲才动员起来大家,起初,大家的想法就是以后收入会减少很多,可是没想到的是,虽然牛羊数量和草场没有以前多了,但是,收入反而增加了,以前满是黑土滩的草原也日益丰美,以前不知道有机畜牧业和平时放牛放羊有啥区别,现在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如此变化,得益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科技项目支撑,河南县加快发展有机畜牧业,实施以草定畜、组织化生产,顺利实现草场减畜、牧民增收。

河南县在实施有机畜牧业过程中,通过招商引资,绿草源、雅可牧业等有机肉乳企业已落户河南县,极大地提高了牲畜个体附加值,吸引牧民群众参与有机生产。加之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机制政策的全面组织实施,进一步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及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从而有效解决了禁牧减畜与牧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河南县委书记韩华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河南县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创建品牌效益等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推进有机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群效应,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相依存、相促进的循环发展模式,扎实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发展,谋划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故事

马生彪的造林梦

2月27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排子山村农民马生彪吃过午饭,便赶紧打电话联系今年的树种事宜,为春天的植树做准备。

每到夏天站在排子山村口向南望着山头的一片片绿色,他心里很是欣慰与自豪。

2000年前,他所在的排子山村周边是一座座“秃山”,土黄色的山体上看不到什么植物。那年初,他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国家鼓励植树造林的相关报道后,思前想后,做出了一个让家人不解、村人瞠目的决定:承包荒山荒坡植树造林。

说干就干,他当时承包了村里的荒山荒坡133公顷,迈开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第一步。马生彪说,我当时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拿出来,跟亲戚朋友借了一些,东拼西凑筹集了钱。后来,又和县林业局主动联系,他们了解情况后,派技术员帮我规划设计。

我们这里比不了内地,栽下去的树苗很难成活,而且很多事情都要靠人力解决。”在高原种植树木,水是植树造林成败的关键,没有充足的水源,树木是难以成活的,这一点马生彪最清楚。2000年至2008年,由于资金短缺,马生彪造林用水都是用扁担挑,或是用三轮车拉,一桶桶水拉到山上,艰辛可想而知。

他感慨地说:“山上没有水源,要想给树浇水,只能从一公里外的沟渠里挑水,因为路不好走,走一趟需要半个多小时。有时候,我就和家里人一桶一桶地往山上担水,自己都不知道一天担了多少桶水,只记得一天干下来背也累弯了,手也磨出了水泡。这样的日子持续了8年多。

后来,他和县林业局的干部商量,在山上挖了雨水集流窖,到了雨季,就能较好地发挥蓄水的功能,现在的山头上还能看见20口雨水集流窖。

从2008年开始,排子山村的绿化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现在山坡地上栽植了近66公顷的山杏,近33公顷的沙枣。令人可喜的是,2016年马生彪争取到了低效林改造项目,以少量山杏为木,实验性引进李子、李广杏、大接杏进行嫁接,成活率达到了80%。到了夏季光秃秃的山峦已经绿色盎然,坚韧的树木密密厚实地布满山峦。

尽管这个事业用尽了自己的所有积蓄,但我觉得值!

马生彪17年的艰辛付出也换来了回报,他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看着漫山遍野的树木,家里和村里人的观念也彻底转变了,家里人和他一起养护树木,一些村民也自发上山帮忙干活。

绿化荒山,是马生彪的理想。谈及今后的打算,今年53岁的马生彪信心满满:“我想让我的‘绿色银行’常储常新,就在2015年1月,我成立了青海排子山杏花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我想以排子山沙枣树林为核心地,围绕沿山体部分的杏树林果蔬基地等,打造农林生态旅游区,解决一部分村民的就业,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

三年图治:守护生态“颜值”——黄南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行

打造纯美的旅游风景、优美的生态风景、精美的城乡风景、和谐的人文风景。

3月10日,黄南藏族自治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在隆务镇及尖扎、泽库、河南三县同步启动,此举意在为营造生态建设“看得见的幸福”,以实际行动守护美丽黄南,守护生态“颜值”。

记者获悉,从今年3月起,该州计划利用3年时间,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综合治理、全民参与的原则推进,涵盖城镇、农牧区村庄、道路沿线、各类市场、建筑工地、旅游景区、河道环境、交通秩序、垃圾处理、病媒防控等十大领域。3年内,该州将建立完善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讲卫生、勤清洁、重环保的理念,实现城乡环境整洁有序,居住环境美观宜居,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高,黄南州整体对外形象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

生态论坛

咬定青山不放松

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是中国惟一的有机畜牧业生态县。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河曲草原”,孕育了河曲马、欧拉羊、牦牛这三大优良畜种,水秀山青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打造有机畜牧业品牌的不二之地。

不少人至今仍这样认为——河南县头顶如此荣耀的光环,皆受于大自然的无私馈赠。

的确,坐拥6086平方千米的优质草场,载誉“中国最美草原”,河南县就是凭借这片“绿水青山”,才赢得了有机畜牧业发展的风劲帆扬。

毫无疑问,这一切源自河南县先天良好的生态禀赋,但人们不应忘却,头顶的蓝天,脚踏的碧水,是河南县各族群众,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悉心呵护出来的。

就在今年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河南县委书记韩华高调表态:我们要打响打亮“亚洲一流、青海最美”的生态草原金名片。

底气何来?早在2005年,河南县便已开始全面治理“白色污染”,时至今日,整座县城所有的街道、社区、广场、超市、商铺,已不见塑料袋的“魅影”,12年抵制“白色污染”,环保理念已经根植民心,这是怎样一种坚守?

回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经鼠患猖獗的河南县,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半个世纪治理后,终于成为我国北方第二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这又是怎样一种担当?

如今,无论是将“白色污染”视为全民公敌,还是将“灭鼠战役”进行到底,都由最初的政府行为转变成民众的自觉行为。

如是可见,做一件有利于环保的事情不难,难的是每天坚持下去,年年坚持下去,使之不懈推进。

保护环境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借助科学的保护措施,借助水滴石穿、磨杵成针的那份坚守,河南县干部群众高瞻远瞩拓展着“灵秀泽曲”的大视野,脚踏实地构筑着“绿水青山”的大事业,为全省各地以“四个转变”新思路推动“四个扎扎实实”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做出了表率。


相信,正是因为这分坚守,才会让河南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持续这分坚守,定能造福子孙,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