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青海故事:10头牦牛铺就一条脱贫路

06.11.2015  10:37

  初冬,地处我省南大门的囊谦县已经飘起了雪花。

  从县城出发,在新修的柏油路上疾驰。每路过一个村庄,同行的宣传部部长多杰都会介绍这些村庄近年来享受到的国家富民惠民政策。谈今昔变化,最后感慨地说道:“党和政府的政策确确实实让边远藏区农牧民受益匪浅啊!”

  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雪山脚下的着晓乡。着晓乡是囊谦县一个典型的牧区,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一个乡,草场面积282万亩,也是全县最大的一个乡,虫草资源丰富,是囊谦县九乡一镇中为数不多的虫草资源富集乡。但这个乡仍然还有325户贫困户,占到了全乡总户数的近15%。这些贫困户家中没有牲畜,没有固定收入,主要靠采集虫草和打零工,近年来随着虫草价格下跌,市场疲软,这些贫困户增收又成了一个难题。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扶贫才能改变如今的贫困现状呢?

  走进着晓乡尤永村,牧民白桑放牧归来,毡帽上落满了雪花,虽然脸冻得发红,但是白桑脸上依然挂满了灿烂的笑容。走进他家的屋子,一股暖流迎面扑来,房子里的炉火烧得正旺,炉子上的茶壶里散发出诱人的奶香。白桑拉着县上工作人员的手感激地说道:“以前自己家里没有牛,经济困难时,吃不上酥油,今年好了,顿顿有吃不完的酥油和牛奶,有时候还会卖掉一部分补贴家用,娃娃们的营养也跟上去了,长得也快了。”

  今年41岁的白桑,从小就给人放牛,没上过学,后来一直在县城打零工,想着总有一天要当个“包工头”。今年5月份,白桑听到县上有一个扶贫项目,是给全乡每个困难户5头母牛和5头小牛犊,白桑一听有这么好的事情,就迫不及待地回到着晓乡争取这个项目。如白桑所愿,他被列入了项目户当中。

  说起白桑享受到的这个项目,还得从头说起。今年,为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上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囊谦县在着晓乡开展精准扶贫试点,着晓乡党委政府与联点帮扶单位于年初组成入户调研组,历时3个月,走进全乡6个村的每一户牧民家中,询问征求村民的发展意愿。

  在入户调研时,着晓乡巴尕村一位专门给别人放牛的牧民对囊谦县纪委书记巴桑说:“如果我有了牛,我就愿意把多生出来的牛送给没有牛的人去养。”这句话触动了调研组的每一个人,甚至给他们每个人上了一课,牧民想要脱贫致富,牦牛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调研得知,牧民们普遍希望通过他们最擅长的“手艺”走上脱贫致富路,而这门“手艺”就是从事养殖业。

  有了“金点子”,乡上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购置牦牛了。着晓乡从州红十字会、县农牧局和县里的五家帮扶单位争取到了33万元帮扶资金,购置了120头牦牛,实施了“10+1”项目。

  “10+1”项目,即10头牛给一家贫困户,其中:5头母牛和5头小牛犊,享受这个项目的前提是,10头牛只能用于滚动发展、扩大生产,不许出售,一切产出归自己。第一批试点家庭一共选择了12户,6个村每村各两户,受益的这些贫困户都是从搬迁户、无畜户、妇幼户中优先选择,他们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家里有草山和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只想要牛但懒得放牧的人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巴桑说。

  长期以来,囊谦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以往“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没有扶到实处,贫困群众依然摆脱不了贫困现状。今年,全县贯彻中央和省上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以扶贫到户、扶贫到人的理念,誓要打赢扶贫攻坚战。着晓乡的“10+1”项目正是囊谦县在精准扶贫路上的一个创新,这也为全县推进精准扶贫提供了样本。

  “要想让牧民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必须要实行精准扶贫,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我对着晓乡的这个项目很有信心。”巴桑说。

  如今,着晓乡的“10+1”第二批项目也已经启动了,牧民公旺是第二批“10+1”项目的受益户,当被问及如果政府直接给你3万元现金而不是10头牦牛,你会用这些钱来做什么时?公旺笑了笑,语气坚定地说道:“当然是买牛了!”

  简单明了的一句话,道出了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不靠虫草靠牛羊。10头牦牛一条路,走出了囊谦县精准扶贫的创新路、致富路。(张多钧)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