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践行“三严三实” 夜访农家问民情

15.11.2015  17:10

  

  今年6月起,干部“夜访”制度在湟中县群加藏族乡建立并积极推行。根据这个制度规定,群加乡面向所有干部深入开展“夜学夜谈、夜访夜议”活动,以“访民情、听民意、办民事、解民忧”为服务目标,实行“夜访”工作周汇报制度,建立工作日全员住乡、假日轮流住乡值班,明确除因公、因事请假外,周一至周五四个夜晚一律住宿在乡,每周下村必须两天以上。10月20日晚,记者跟随群加乡乡长马国山一行来到唐阳村——  

  顶着黑黢黢的夜色,马乡长一行高一脚低一脚踏上了去往唐阳村格相老人家的山路。

  这是10月20日晚7点刚过的时候。73岁的格相老人家住在村里地势最高的地方,得有二十多分钟的路程。之所以选择他家,是因为格相老人的儿子去年出车祸,丢下了老人、媳妇和孩子,“家里连个像样的劳力都没有,实话困难”,所以乡上打算入户做个详细的家庭情况登记,然后“好好申请给点救助项目!”

  风哗啦啦地摇着树枝,气温只有几度,一行人不时地紧紧衣服。在与地面成三十多度仰角的山坡上,唐阳村的大半农户家挂在山路两侧遥遥相望,让每一个想走近它的人总要七绕八绕地费点周折。

  敲门,入户。院子角落的厨房里透出一豆昏黄的灯光。爷孙三个正偎着灶台取暖吃晚饭,闻有人来,匆忙迎出,豆一样的灯光在格相老人满脸的皱纹里荡开了一点笑意。

  房间里除了两个沙发,连个多余的坐的地方都没有,但这并不影响马乡长跟老人亲切地拉起家常来。

  “老人家,今年庄稼怎么样?一亩地里千斤过了吧?”

  “嗯,差不多,三亩地打了个三千多斤呗。”

  “打下这点粮食好,一家人的口粮够吗?”

  “还不够点。剩下的再就借上点钱了买上点呗。”

  “哦,我们乡上也想办法争取给点民政上的救济面吧!”

  “那家里吃的肉、菜怎么解决?”

  “这个嘛,就等着山地补贴和我的护林员的工资下来看着买上点呗。”

  ……

  在十几分钟的交谈过程中,马乡长的问题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包括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孩子们的教育以及住房情况,甚至包括当家的权力是不是已经交给了儿媳妇等等。他还特意用本地话跟老人聊天,并不时夹杂进来点小幽默,这种贴心温暖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式很快就让冰冷的屋子热了起来,也让老人满脸皱纹里的笑意荡得更深、更透。

  离开格相老人家,马乡长一行继续沿山路东行去多杰扎西家里走访危旧房改造项目。

  “现在看来,格相家里住的没有问题,吃的面还有将近一千斤的缺口,要想办法解决,娃娃们的上学费用减免问题可以给学校把情况说一下。再剩下的,就是想办法就近给儿媳妇寻个打工的门路,过两天再申请给点过冬的煤,把取暖问题解决了,这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就算是有保障了!”

  马乡长边走边掰着手指头跟乡纪委书记李成君等人探讨救助格相老人一家的方案。时间还不到晚上八点,山村里已经一片漆黑,没有一个人影。风更紧了,人们说话不得不侧着身子,说者和听者都颇为吃力,但马乡长好像都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一心一意探讨着哪些救助项目既符合政策又适合格相老人一家,浑然不觉脚下山路的蜿蜒曲折。

  十多分钟后,拐过一个山洼,多杰扎西家撞进了人们视线里。没有院子,没有院墙,当然也没有院门,三间砖混结构的新房子很突兀地立在路边。

  屋子的主人,今年三十出头的多杰扎西和五十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两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智障,生活仅仅能够自理,像盖新房这样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所以母子俩一直住在几乎要倒塌的老屋里,勉强度日。今年六月,乡干部来唐阳村夜访,了解到多杰扎西的情况以后,就把他家纳入了危旧房改造项目中。七八月里,村上动员了四五十号人,出工出力帮娘俩把新房盖了起来。

  家里只有正在做晚饭的多杰扎西一个人。他不大会说话,几乎回答不了乡干部的询问,但屋里明亮的灯光、熊熊的炉火和饭香热气,笼罩着这个青年人略显呆滞却又十分满足的笑脸,让人感觉到住了新房的多杰扎西还是蛮快乐的。

  主人的沉默并不影响马乡长们开展工作。他们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伸手摸一摸门窗缝隙看有没有风透进来,抓一抓面袋子看剩下的面还能吃多长时间,有人还推开另一间屋门,探头观察里面的炕打得好不好,直到觉得能放心了,才告辞离去,临走前,马乡长再三叮嘱多杰扎西“千万要小心火啊!”

  特困户多杰措老人家、危旧房改造项目户才让措家……在随后的半个多小时里,马乡长一行又走访了四户人家,其中两户家没有人。在有人的农户家里,马乡长都会尽量多了解一些信息,没人的农家,他也会叮嘱驻村干部作好记录,“以便下次再访。”

  晚上八点五十分,马乡长一行结束当天的夜访,回到了办公室。此时,山乡的夜已经黑透了,除了偶尔几声狗吠,整个山村寂静无声,似乎已经沉沉睡去,就像千百年来的每个深秋的夜晚一样。

  但是,在这千年不变的节奏里,显然也蕴含着变化创新的“音符”。比如群加乡的“夜访”制度,变“农民上访”为“干部下访”,变“村民办事遇不着干部”为“干部主动上门为民办事”,这个看似普通的工作方式的转变中,包含着我省广大基层组织和干部转变思想观念、真心服务群众、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努力和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