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 新春走基层】春节将近年味浓 鲁沙尔镇社火排练忙
排练高跷的社火队成员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樊永涛 摄影报道)“来来来!赶紧把高跷绑上,过几天就过年了,我们好好练一会儿!” 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二,在湟中县鲁沙尔镇关帝庙广场上,当地居民组成的社火队正在进行排练,铿锵有力的锣鼓和近3米高的高跷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虽然天气寒冷,但在排练现场大家劲头十足,个个精神饱满,准备在过年期间的社火表演上大显身手。队员合着喜庆的音乐、踩着高跷,每个人的脸上都透露着新年的喜悦。
“鲁沙尔高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明代洪武年间就从中原地区传入到湟中鲁沙尔地区,鲁沙尔成为青海地区最早表演高跷艺术的地方之一。”鲁沙尔镇社火队指挥员尤海告诉记者。据了解,鲁沙尔高跷的特点是跷高、悬、巧、奇,最高的达到了3.2米,堪称全国之最,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中国高跷之乡”。“由于跷身高,再加上各式各样的造型,高跷常给给人们异常悬妙的感觉。”尤海说。
正在排练的尤贵山
在社火队中,23岁的尤贵山已经参演了近8年的高跷角色“胡凤莲”,按照社火队规定,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人参与春节社火表演,上大学的尤贵山放假一回家,便投入到紧张的高跷排练中,对他而言每年的演社火也成了他义不容辞的事情。“这是传统习俗,每年都成习惯了,不演社火,过年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尤贵山告诉记者。
已有二十多年高跷表演经验的鲁沙尔镇塔尔湾村村民张生贵在广场上说说笑笑,作为村里的老演员,他参与活动的热情是最高的。“演了这么多年的社火,从上一代传到我们这一代,我们保留了自己的乡土文化,村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忘,也不能丢,我希望我们的社火能世代相传,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我很欣慰。”张生贵说。
在墙头上休息的队员们
鲁沙尔高跷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仅是每年的表演花样翻新,更为重要的是年轻演员人数不断增加,一代代不断传承。马生顺,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出于对高跷的兴趣,今年他主动要求参与表演。马生顺告诉记者,从小看父辈们演出,对高跷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如今到了表演的年纪,自然要试一下。 “每年都会有5至6个新成员加入,他们大多都是喜欢高跷的学生娃,通过观看往年高跷表演视频,在老队员的带领下,加上自己勤加练习,很快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跷演员。”尤贵山说。
排练中,队员们踏着喜庆的鼓点,和着欢快的音乐节拍,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厌其烦地完善自己的每一个动作……“今年,为办好社火节目,鲁沙尔镇社火队早谋划,1月中旬就开始排练,组织了传统高跷、旱船、秧歌等社火表演。届时将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充分展现全镇群众的良好精神面貌。”尤海说。
据了解,春节期间,湟中县将陆续组织开展“我的舞台我做主”、第二届乡村春晚、传统社火展演、乡村艺术节、戏剧艺术节、非遗节目展演、社区文艺节目汇演、秦腔展演、皮影展演等系列活动,届时将为全县群众呈现一道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