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文苑花正发——青海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综述
2014年金秋时节,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不久,青海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西宁隆重召开。省垣文艺工作者和获奖代表齐聚一堂,畅谈创作的快乐,分享丰收的喜悦。此次表彰的27部作品当中,有3部在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是近年来我省获奖数量最多、门类最广的一次。
这些脱颖而出的文艺作品是近年来我省优秀文艺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文艺作品的创作水平与日渐繁荣的发展趋势。
征集作品众多,涵盖门类齐全,艺术质量大大提高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自1991年启动实施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第十三届参评作品范围有所增加,即:戏剧、电影(含动画电影)、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电视纪录片)、广播剧、歌曲、图书(含文学类图书、通俗理论读物、少儿读物)。截止到去年5月10日,我省共征集到符合参评要求的6大门类85部作品。按照程序严格评选之后,上报电影《英雄之战》、电视剧《青海花儿》、电视纪录片《百年青海》、京剧《血沃芳草》、广播剧《你的飞翔我的梦》、图书《玉树生死书》、歌曲《叫一声老师》等6个门类27部作品参加全国评选。
按照评选办法规定,确定为全国参评的作品,即为全省“五个一工程”作品优秀奖。在此次评选中,共征集到来自全省各地,省直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武警部队,省属高校上报的作品八十余部,涵盖了“五个一工程”所规定的6大门类。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会坚持提高质量、把握数量,严格标准、宁缺毋滥、鼓励新人、门类齐全的原则,注重突出“中国梦”的主题,强调青海特色,提倡题材的丰富多彩,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同时坚持走联合、合作之路,从而使评选工作顺利进行。
京剧《血沃芳草》通过对以郝秀英为代表的红军西路军女战士慷慨、悲壮的人生展示,奏响了一曲大义、大美、大爱的生命赞歌。该剧在充分尊重和继承京剧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在特定场合强化地域特征,融入了青海地方音乐、川北小调等音乐元素,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电视情景话剧《报告亲爱的祖国》通过寻找一名普通的建委会干部为线索,以老百姓的视角反映建委会干部事无巨细、为民服务的日常工作,通过戏剧、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全面展示玉树重建过程中的感人瞬间和英模形象。该剧公演后社会反响热烈。
纪录片《百年青海》以青海百年历史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运用翔实的史料和珍贵的影像资料,通过独特的视角,寻找能代表社会生活本质的画面和瞬间,全景式反映出青海百年发展的历程。报告文学《玉树生死书》以独特的视角和观察,记录了玉树地震和灾后重建中感人至深的故事。整部作品以沉静的叙述和诗意的语言,讲述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发生在玉树灾区的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作品讴歌危难时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除此而外,电影《英雄之战》、电视连续剧《大家庭》、广播剧《你的飞翔我的梦》、长篇小说《马背上的经幡》、歌曲《为什么跟你走》、《劳模大哥》等作品,源于生活,贴近时代,对青海改革发展的进程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电影《无手教师》、广播剧《亲娘》等作品突出青海特色,富有青海魅力,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电视剧《青海花儿》、广播剧《玉树有多远》、纪录片《脑山》、图书《虎台太子传奇》、歌曲《青海湖,我的母亲湖》、《青海湖圆舞曲》等作品,生动表达了青海丰富的历史人文和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总体而言,我省此次“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充分体现了获奖作家、艺术家们不断超越自我、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静下心来去深入探讨、开辟新路
在青海这片高天厚土之上,从来不缺乏文艺创作资源。多年来,作家艺术家们都在孜孜以求、辛勤耕耘。但我们又不得不正视,在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静下心来去深入探讨、开辟新路。
比如,在创作选题上,由于囿于地域和个人的喜好、小圈子等,许多人没有更宽更远的视野;在创作方法上,更多依靠原先的生活积累而少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举动;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规律不求甚解,追求短平快,不求质量但求速度;在创作态度上,先入为主,不善于听取意见,孤芳自赏;在创作当中,盲目崇信不了解、不熟悉青海的外来“和尚”之言,匆忙之余做成了“夹生饭”;在作品的宣传推广上,与市场的结合度不高,不少作品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展示,便“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等等。
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一些文化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能力还比较缺乏,对文艺创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对文艺创作没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文艺工作者个人素养和驾驭能力相对不足,潜心创作、耐得住寂寞的精气神还不够,由此,有些作品虽然“走出去”了,但在全国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在创作过程中,缺乏相对完整的、长远的规划,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强力引导,文艺创作缺乏后劲也就在所难免。
今后,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播撒更多的艺术种子,收获更多的艺术之果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前,全国文艺战线正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推动文艺创作生产的相关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又一个文艺的春天正在来临。我们应当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播撒更多艺术的种子。
我们知道,题材是创作的基础。青海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如河湟文化、昆仑文化、三江源文化、柴达木文化等区域性文化;史前文化、古羌文化、彩陶文化、唐蕃古道文化、丝绸南路文化等历史文化;宗喀巴、文成公主、王洛宾等名人文化;撒拉族歌舞、青海“花儿”、藏戏、土族纳顿等民族文化;热贡艺术、昆仑玉、堆绣、排灯等民间工艺文化;原子城、西路军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塔尔寺、东关清真大寺、瞿昙寺等宗教文化;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会、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等会展节庆文化。结合当下我省“三区”建设和“青海好人”等道德模范评选中涌现出的榜样和英雄事迹,这些文化资源都是支撑我省文艺创作的有生力量,是我省区别于其他省份的优势文化资源。在对这些文化创作资源的运用当中,可以大中取材,也可以小中见大,既有历史大势、时代潮流、英雄主义的作品,也可以有突出凡人小事、生活情趣、乡情乡愁的作品;可以用宏大、严肃的方式表现,也可以用轻松明快、生动活泼的手法来演绎。
抓好创作规划,是做好文艺创作的路径所在。就当前而言,“中国梦”、“一带一路”、“三区”建设等重大主题,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无一不是创作规划的重点。我们有必要紧紧围绕这些重大主题,重要节点,储备一批充分彰显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精品项目,力争在舞台艺术、影视艺术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让更多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引领文化发展潮流,反映主流价值取向、体现时代发展要求。
文艺精品,是衡量文艺创作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遵循艺术规律,敢于突破常规,在观念、内容、风格、样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的规划指导,努力在民族题材、历史题材、地域题材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创作出一批能够充分体现青海水准、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精品力作。要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审美观,讲品位、重格调,弃粗俗、戒恶搞,抵制低靡之风。
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良好的体制机制是保障。“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说到底要靠制度、靠体制机制创新。当前,我们亟待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评奖奖励机制、文化产业以及文艺精品扶持机制等制度,为文艺事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给文艺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构建合力发展的工作大格局,全力推动青海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
当前,我省宣传文化系统正在作积极的策划和组织,一批新的作品正在酝酿之中,特别是在广播影视、文学创作、舞台艺术方面,有望在两三年内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高兴地看到,又一个充满希望、万紫千红的文艺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王永昌 祁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