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生态屏障 守护高原绿肺 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系列述评之二
“大美青海”——大美之首,在于生态。
生态是青海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区位品牌。
“中华水塔,三江之源”——青海面对全国乃至全球的金字招牌。
因为,发源于青海的“三江”孕育了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水源地;
因为,祁连山脉形成的冰川与河流,不仅是青海三分之二人口的水源地,而且影响着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青海湖巨大水体及其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其生态状况对全国的环境价值极其重要。
而且,面对着青海生态环境具有先天脆弱、容易受损和极难恢复的特点,青海生态地位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尤其是,由于自然原因及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整体出现退化,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亦出现了生态危机。
为恢复和保护青海高原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近年来,青海省先后启动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二期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
有数字显示:
三江源草地面积净增加123.70平方公里;
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
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
……
可见,青海在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改革探索的力度没有滞后,依托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国家政策、科技、人才、市场等多种形式作为支撑,青海一直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自然美、生态美、发展美——三江源壮美画卷在保护与建设中挥洒铺开
“增水、增草、增鸟、增收入、增和谐”——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晓南这样总结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的巨大成效。
如今,从黄河源头的玛多扎陵湖,到长江源区的治多索加,澜沧江源的杂多扎曲,千湖美景再现、“黑颈鹤故乡”鸟类回归、草场单位草产量回升、高寒原始森林得到严格有效保护……
今夏,在青海最美的季节,记者走进黄河源头的“千湖之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
一望无际的青草地间有河流蜿蜒而过,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蓝天白云下是起伏绵延的山峰;
草地上、山峰间,不时可见肥壮的牛羊穿梭、觅食;马鸡、雪鸡突然扑棱而起,又快速隐身于灌木间;
令人激动的是,黄羊“大摇大摆”的从越野车前走过;狼“开玩笑”似的,“跟随”着越野车“同行”;
幸运的话,还能看见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等极其珍稀、罕见的动物……
玛多县三江源办主任王权宾描述三江源地区“天堂”般美丽的风景。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三江源战略地位不可替代。
面积达39.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保护区,超过青海省72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一半,这里提供了澜沧江总水量15%、长江总水量25%、黄河总水量49%的水源。
三江源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在没有任何可借鉴经验和标准的情况下,以自然美、生态美、发展美的秀美画卷,为大美青海、美丽中国熔铸了坚实的路基。
2014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正式启动。
二期规划治理范围扩大到整个三江源地区,并且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投资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迈向了新阶段,对于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从一期15.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39.5万平方公里,并将工程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承接转移发展区三个功能区。总投资翻了一番多,达到160.6亿元。力争到2020年,三江源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4.8%提高到5.5%,草地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25—30个百分点,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养能力稳定增强,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净水、增绿、护蓝——美丽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见于各个方面
拥有三江源,是青海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更是青海人民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青海建设的更加和谐美丽——构建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已成为全省的重大责任,这是担当,更是使命。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青海的自觉行动见诸各个方面!
“湟鱼洄游”——今年,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令广大受众津津乐道。
碧波荡漾的湖水,激流勇进的鱼儿,翱翔湖面的鸟儿,畅游于油菜花海的游客……一个个科幻般的真实画面美到极致、震撼心灵。
诚然,这是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取得成效的真实写照。
青海湖的秀美世人皆知,青海湖的壮美毋庸置疑。
保护好美丽的青海湖,保护好大自然赐予青海的这块蓝色宝石,成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又一个重大责任。
环青海湖草原是青海最美的草原之一,也是最亮丽的一张名片。投资15.67亿元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工程范围涉及环湖流域的4县,环湖流域草原、森林、野生动物保护,实施了人工造灌木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
最新卫星遥感监测资料显示,青海湖面积已经恢复到4389.31平方公里,达到了15年来同期最大值。
在三江源、青海湖等重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全力推进的同时,估算总投资达79亿元的我省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
同时在我省境内东北部建立了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累计投入资金13.4亿元,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效缓解了祁连山地区生态恶化趋势。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我省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拓展、自然修复与项目治理、专业队伍与组织群众相结合,抓好重大生态修复和治气、净水、增绿、护蓝等工程……
一个个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正在成就青海高原的千秋伟业;
一项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新突破新进展激奋人心。
先行、推进、构建——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在世界第三极密布竖立
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是青海“三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建成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关键所在。
对此,抓住国家六部委将我省列入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机遇,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目标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态重点工作全面有效地落到实处。
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二期、祁连山和柴达木水源涵养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植树造林等重大生态工程,从整体上恢复和强化生态功能。
深入推进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和湟水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一批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排放治理、土壤环境监测和地理国情监测等项目,提升环保设施和监测服务的效能。
在高原湿地保护、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东部地区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生态修复大工程、大项目,确保生态投资不减少、项目不断线。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先行先试,积极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推动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各地各部门以开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绿色产业构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家园、生态文化建设“六大行动”为载体,力争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取得明显实效。
实践证明,在生态保护优先战略的推进实施中,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得到了有效恢复和改善。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观”在青海三江大地蔚然成风,“保护优先”使青海对“绿色崛起”之路信心十足,“生态自觉”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行动。
青海人更加懂得了: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保护中发展是科学规律,是硬道理。
构筑生态屏障,守护高原绿肺。生态文明正在滋养着青海的高天厚土,使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林玟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