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生态现代活力城区的品质发展之路
———聚焦西宁市城北区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亮点
深化改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转型升级,一项项发展指标跨越领先;情暖民生,主动作为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率先手笔,办成事关长远发展和民计民生的大事难事;亮点频现,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图景暖心耐看——
【新闻亮点】——棚改惠民破解难题
●实施14个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11787套、开工率100%,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棚改数量为四区最多,原汽车五厂等“黑大楼”等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完成门源路片区、祁家城片区改造、生物园区二期等12个重点拆迁项目141.12万平方米,完成目标105%,占全市总拆迁任务量351.91万平方米的39%,创历年之最、居四区之首。
纵深阅读:把“棚改”作为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缓解城市二元结构、提升城区承载能力的头等大事来抓,针对辖区内省级破产企业、“三无”楼院量大集中的现实,勇于担当、敢作善成、自我加压,从居住条件最困难、群众要求最迫切的片区入手,年内实施了青海联运公司家属院、北川河片区、原矿山机械厂家属院等14个重点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11787套棚改任务,数量为四区最多,改造受益群众将达3万余人。原汽车五厂“黑大楼”、一机床厂等一些历经多年“老大难”将得以彻底解决。开工率为100%,占全市棚户区总任务40305套的29%,拆除新建量居全市之首。
以《违法建设巡查民情日志》和《拆迁工作民情日志》为抓手,全力做好门源路片区、祁家城片区、生物园二期、机场高速等重点项目拆迁任务134.6万平方米,规模之大、难度之高创历史之最。不断完善“三巡查一报告”机制,年初至今,下达235份《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拆除违法建设214处,15.77万平方米。前11个月规划精细化考核列四区第一。
【新闻亮点】——深化改革创新突破
●率先在全市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项目“权责清单”。
●率先在全市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试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等。
纵深阅读:根据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年”总体要求,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政治和党建等5个“专项改革小组”,统筹指导落实全区重大改革,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对区级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了集中审查清理,取消行政审批项目6项,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项,保留行政审批项目28项。详细列出许可初审涉及的审批对象、收费依据及标准、需提交的材料等流程事项。其中,承诺的许可期限较法定期限大大缩短。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率先在全市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试点工作。通过公开招标辖区内朝阳东路、物流园区共计6条道路、23万平方米保洁面积全面实行了市场化运作,节约专项资金12万元,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考核细则对清扫保洁进行严格督导检查。从政府管理转为企业聘请,对主干道采用机械化大面积清扫作业,环卫工人每月待遇提高的同时人身安全也更有保障。
出台《精简文件简报暂行规定》,指导督促全区上下“转作风”、“压文件”、“减会议”、“降经费”,“三公经费”、文件简报、全区性会议分别下降8%、20%、25%。车载CS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全方位、无缝隙的管住了公车的“非公务使用、非办公路径行使、非指定场所停放”。户籍改革始终走在四区前列,已完成转户23474人。
【新闻亮点】——民生实事凝心暖心
●2014年投入4.2亿元用于改善民生,实施惠民工程9大类50余项,85%的财政支出惠及民生。
●首创社区“一柜式”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扶贫济困、就业社保、综治平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
●首创融资担保和产业孵化的创业带动就业模式,提高失地农民和困难家庭的就业率。
●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创业就业培训中心,在38个行政村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
●率先聘请价格义务监督员监督物价,新增农副产品平价商店4家,发放补贴150余万元。
纵深阅读:小桥市民中心集便民政务平台和市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于一体,实行便民政务“一柜式”和市民公共服务“无休息日”的工作服务模式;精心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规范化实施38个行政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率先出台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相关政策,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补贴,充分调动残疾人创业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率先建设首个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工作站,出台实施了偏远社区居民“三诊”便民制度。
社会保险扩面扎实有效,社会化发放率100%。为全区困难家庭、低保对象、残疾人16000余人发放各类生活补贴730余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541人、扶持创业344人,创业带动就业880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3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10人。
【新闻亮点】——山水生态点睛之笔
●将山水宜居城区作为“第一竞争力”,全区创建国家级、省级、区级生态村镇50%以上,绿色社区60%以上,绿色学校达到100%。
●率先聘请157名环保义务监督员,设定环保二级网格管理工作机制,大气污染环境整治工作扁平化网格管理形成执法合力。
纵深阅读:将山水宜居城区作为“第一竞争力”,按照注重细节、质量和品位,延续和发扬北区山水交融的生态建设理念,坚持以绿惠民。全面落实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完成2100亩“四边”绿化。朝阳小游园全面向群众开放。加强对辖区28条街道、51.8公顷绿地进行分片精细化管理,城区现有绿地66公顷、新增7.3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43.6%,绿地率41%,人均公共绿地8.36平方米。依山就势,重点做好西川小酉山及前坡面、北川东山、平西高速、丹拉西过境沿线景观及沿河、沿路周边绿化建设。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精心组织实施了大堡子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朱北等7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相继投资1550万元在多个农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等生态项目建设。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涵养生态文明,“五城同创”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出口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宁大路沿线整治成效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率先聘请157名环保义务监督员,建筑工地、渣土挖运、堆煤场所等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率先设立低碳生活馆、废旧物品兑换点。
【新闻亮点】——城区开发彰显品位
●率先启动市区联动门源路、祁家城片区开发改造。
●协同推进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打造特色滨水休闲和综合活力中心。
纵深阅读:采取“市区联动、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思路及“市级主导、区级主办”的运作模式,启动祁家城和门源路片区开发改造。作为西宁市整体开发试点项目之一的门源路片区改造项目,按照“市区联动、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思路及“市级主导、区级主办”的运作模式,将形成集行政文化、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出行便捷、设施完善、生态优美的北区核心片区。祁家城片区拆迁工作于今年2月底开始,至今年7月初已全部拆除完毕。与祁家城村353户村民全部签订拆迁协议,拆迁规模约26.7万平米。
突出生态型河道治理,以保护北川河天峻桥至朝阳桥段自然形态为重点,通过河面扩展、河岸绿化、沿线景观改造,使河道成为有机、有生命力,融居住、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景观长廊,从而辐射河东岸物流园区服务业发展及河西岸门源路片区改造。北川河9.32平方公里的范围,一个旅游、商务、休闲等功能相结合的城市特色滨水休闲区将“诞生”,一个生态建设的综合活力中心带来的福祉将受惠于民。
一条条窄路断头路变成宽阔大道,通畅便捷。一条条黑暗街巷变成璀璨夜景,亮丽如画。道路填补、管网维护、街景美化、红绿灯按照等市政工程的实施,小城建惠民也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持续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
生态城区、现代城区、休闲城区、活力中心……这是一片充满活力、希望和发展的沃土,这是一幅书写和谐、幸福与甜美的画卷,这是一帧承载30万北区人民努力奋进、开拓创新、奔向美好生活的华美篇章。
聚集了西宁市四区最多的农业人口,聚集了城区内最多最美的田园风光,也同样聚集了四城区最多的工业企业,山与水在这里交融,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织,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作为城区最后一块保留自然风光最多的净土,这里,现代都市文明与河湟农耕田园文化交融交汇、相得益彰;这里,碧水映照、蓝天白云的山水生态和悠久历史、古刹遗址的人文精神融合并存、相辅相成;这里,四通八达、商贾云集的物流园区、商贸区汇钱流、物流、信息流;这里,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广聚智慧、破解难题;这是城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城区蓄集力量、砥砺前行的勇气和魄力。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宁市城北区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决策部署,紧盯“项目带动、园区支撑、片区改造、特色引领、治理创新”20字工作方针,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奋力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诸多的率先手笔、暖心的民生服务,一项项发展指标的跨越领先,让城北区在201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答卷上,书写了一个个令人满意的亮点,全区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一个团结、发展、务实与奋进的新北区款款走来。
【新闻亮点】——教育惠民提升品质
●首创“蛋奶”、“营养午餐”、“校服工程”三大优教政策,助减全民教育负担。
●419万元学前教育政策资金,扶持惠及46所幼儿园。
●远程、骨干、省外三大培训方式,助推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纵深阅读:从北区教育发展的大处着眼,从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际着手,充分考虑学校的师生增员、校舍扩容等实际情况,围绕新城区开发、结合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对辖区教育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分布实施,从而改善远郊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投资8105.8万元新建校舍6个续建项目全部完工,投资9993万元实施5所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全部开工。教育零收费、学前教育资助、“两免一补”、助学贷款等教育惠民政策全部落实到位,“蛋奶”、“营养午餐”、“校服工程”等教育惠民工程逐步规范。
年内共下达省级、区级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总计419万元。按照薄弱幼儿园补助、达标晋级奖励、培训经费三类进行资金分配,为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购置教学设备提供了有力支持,辖区学前教育逐步朝规范化方向发展;以现代技术为依托,实施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组织“校长、书记暑期培训班”,并选派校长参加“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积极借鉴先进省份带教培养管理模式,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建立省外培训基地,促进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闻亮点】——公共服务城乡统筹
●率先推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晋家湾等12个村启动建设农村“幸福院”;启动实施投资1500万元的福利中心建设项目。
●率先在全市建成运行最大的一家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率先出台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相关政策,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补贴。
●率先建成全市第一所区级市民图书馆,全年建成街道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8处、社区流动图书室15处。
纵深阅读:争取到省级项目资金100万元,在晋家湾等12个村启动建设农村“幸福院”项目,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投资1500万元的城北区福利中心现已全面开工建设,设置床位134张,切实解决辖区老年人口的养老和照料问题;首建集演出展览、休闲纳凉,供市民娱乐活动的小桥市民中心和朝阳游园广场;首建全天候开放、供市民读书阅览的朝阳市民书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8处。首建集中藏医药服务的社区、农村国医堂(馆),中藏医药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
创新工作运营方式,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与青海慧灵智障人士工作站合作,城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是率先在全市建成并运行的最大的一家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偏远社区居民巡诊、接诊、送诊“三诊”活动,受到居民群众欢迎。着力解决西川片区13个村“吃水难”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闻亮点】——都市农业打造品牌
●实施“多点一线”创建活动,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发挥集群效应。
●建成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晋家湾村自驾车营地、惠田“农超对接”自产自销、艺柏花卉基地,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
纵深阅读:围绕城郊都市农业“跨越、绿色、和谐、统筹”发展的目标,打造地区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园,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耕文化、采摘认种、直采直销等休闲旅游农业,促进都市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采摘认种认养等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实施“多点一线”创建活动,围绕旅游带这一主线,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和特色养殖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等生态、休闲、观光、特色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已建成陶北村—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晋家湾村—自驾车营地、大堡子村—惠田“农超对接”自产自销、艺柏花卉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今年,北区的农家乐、城区周边的生态农业园受产业集群效应带动,数量增多,效益凸显。2014年,城北区全区旅游接待人数131.8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0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和26%,其中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
【新闻亮点】——社会治理平安和谐
●设定二级网格管理工作机制,网格管理实现了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社区下移。
●首建区级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依托“平安建设一条街”、“法治一条街”,打造全省规模最大、覆盖内容最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纵深阅读:在发挥城北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网格化管理。一层是聘请的网格员,收集并及时报送负责的片区环境、综治、安全等;二层是建立区级指挥监督中心,收集网格员各类反馈信息并派转至各职能部门处理。整合利用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系统资源,实现信访热线、大气污染投诉热线以及市民呼叫中心热线的互转业务。网格管理实现了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社区下移,促进各部门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将大量的社会事务管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全力推进依法治区工作,不断完善基层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加大法治北区、平安北区平台建设创新力度,建成区级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法治北区一条街”与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大院”、“法治文化大舞台”等阵地全面投入使用,现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覆盖内容最全的法治文化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