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5% 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省经信委主任、省国资委副主任姚琳作新闻发布。崔永焘 摄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马振龙 报道) 王建军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1月17日上午,在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省经信委主任、省国资委副主任姚琳就2016年全省工业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情况向媒体作了通报。
姚琳介绍说,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5%,比全年目标高0.5个百分点,增速连续9个月排名西北第一。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49亿元、实现利润53.86亿元,呈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利润降幅收窄、经营逐步好转的发展趋势,为全省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立足补齐优势产业短板、科技创新短板,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发展4个千亿元产业,努力为全省工业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 。 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高海拔地区高压化成箔化成工艺技术”、“动力电池专用电解铜箔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25项科技成果和专利,制定了“锂电池隔膜用高纯超细氧化铝”等15项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突破了“高效多晶硅电池生产”等关键技术,“850V超高压铝电解电容器用化成箔制造”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传统产业领域实现了“铝电解槽用阳极优化综合研究与推广应用”、“超声波低耗水染色技术产业化应用”等22项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获得“柴达木黑枸杞加工特性及产业开发研究”、“废弃硼酸废渣综合回收利用”等18项科技成果和专利,电解槽电流效率、吨铝电耗和减排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铁合金能耗及排放水平再创新低。
● 加快打造4个千亿元产业 。 锂电产业快速发展,依托我省锂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锂电行业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锂电产业链。比亚迪10G瓦锂电池及配套材料、华泰汽车5万辆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北捷电池隔膜等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加快了我省动力电池、电池隔膜、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制定“十三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实施3D打印智能模具、镁合金、钛合金、铝合金等一批项目,新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光伏制造产业补链强链,注重产业配套,拉晶切片、电池组件、逆变器、边框玻璃等一批补链强链项目顺利推进,光伏制造产业链逐步完善。盐湖化工产业链加快形成,盐湖集团“走出钾、抓住镁、整合碱、优化氯”的战略布局稳步推进,金属镁脱水装置成功生产出无水氯化镁、一体化项目装置全线贯通,聚苯硫醚、溴素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东台、西台碳酸锂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姚琳提到,2016年,工业领域以“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和“百项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为抓手,引导聚能电力、中利光纤、青海华鼎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年完成企业研发投入3.85亿元,实现技术改造投资200亿元,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一批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广应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注重发挥工业园区集聚带动作用、省属出资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着力优化增量、调整存量,加快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 支持重点园区建设 。 加快推动西宁、柴达木、海东三个工业园区生态化、绿色化改造,支持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改扩能,延伸产业链,加快打造千亿元锂产业。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促进盐湖化工向系列化、高质化、多样化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支持海东工业园布局新兴产业项目,整合提升载能产业,加快扩大产业规模。到去年11月末,三大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02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63%,集聚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 争取政策优化投资。 组织三批次33个项目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75.6亿元,重点支持了绿色制造、关键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全年一般性工业投资中,制造业占比85.6%、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轻工业占比25.5%、提高5.4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3.5%、15.5%和40.7%,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 节能降碳拓展空间。 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双控”指标差别化政策,我省成为国家“十三五”节能降碳目标任务强度最轻、增量最宽松的地区之一,44户重点排放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范围,为工业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型争取到增量空间。
● 积极稳妥“去产能”。 围绕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等重点领域,分类处置31户僵尸企业,会同相关部门出台职工安置、专项资金管理等配套措施,完成西宁特钢50万吨钢铁、青海煤业9万吨煤炭过剩产能压减任务,分流安置职工1088人,全省钢铁煤炭化解过生产能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我们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注重以优化服务支持企业降本增效,以改革的办法帮助企业防控风险,确保了各类市场主体提质增效、平稳运行。”
●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 把“降成本”作为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采取简政放权、要素让利、降税清费等多项措施,全年降低企业各类成本近60亿元。国务院减负办反馈,2016年我省企业负担综合指数为1.097,同比下降0.076,企业发展环境得到持续优化。
● 发展壮大市场主体 , 坚持省市(州)领导包片联点,完善省、市(州)、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千干帮千企”活动,累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1036条,全年完成上下游对接合作金额557.85亿元。落实省政府促进民间投资、鼓励创业创新等政策措施,创新投融资体制,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深入实施“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和“千户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百户领军企业销售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现价销售产值的70%,培育科技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超过1000户,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9户,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省级枢纽平台与20个窗口平台实现互联互通,3个国家级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通过认定。
● 深化改革提质增效 ,去年,我省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紧密结合,出台了14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配套文件,确立了“3+10”改革试点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了我省国资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深入开展省属出资企业扭亏脱困、提质增效工程,到去年底,18户省属出资企业资产总额4594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营业收入993.8亿元、增长11.5%,实现利润2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增利30.8亿元,上缴税金36.4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1.1%,经营效益较上年有明显好转。特别是围绕做好“防风险”工作,建立省属出资企业风险防控机制,采取筹资、倒贷、续贷等多种措施,有效化解了重点企业债务兑付风险。协调盐湖股份与省内银行达成债转股框架协议,市场化银行债转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16年,全省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站在新的起点上,全省工业和国资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主攻方向,把强创新、去产能、上技改、降成本、防风险重点任务与实施《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紧密结合,紧盯今年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推动全省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推动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姚琳说。